天宝12载,大唐差点掐死吐蕃,统一整个东亚大陆
1000多年前,大唐曾经有一个短暂的战略机遇期,消灭吐蕃王朝统一整个东亚大陆。石堡城与黄河九曲天宝12载(公元753年),哥舒翰拿下黄河九曲,在这之前唐军付出巨大代价拿下石堡城,控制了战略要地日月山山口。李隆基完成了他围困吐蕃的最后一步,至此唐朝君臣设计的环吐蕃包围圈形成了。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757年)哥舒翰的书记员高适无比兴奋,作诗称赞这场伟大的胜利。“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河西、陇右的百战精锐们已经隐约看到了大唐开国以来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的末日。但是很快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对于吐蕃的战略安排不再可能实施。石堡城遗址,唐蕃百年战争的“血肉岭”就安史之乱后吐蕃的表现来看,天宝年间唐军多次打击确实把吐蕃人压制的不轻。安史之乱前李隆基雄心勃勃是按照高宗对付高句丽的手段对付吐蕃的。李隆基用了20年时间,几乎控制了吐蕃通向各条贸易点的通道,而且安西、河西、陇右的20万野战精锐包围着高原,只等最后一击。即使安史之乱发生接近8年时间,唐军在河西和西域的部队不停的回调内地。吐蕃人硬是没有任何军事举动。一直到了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叛变。吐蕃人才一点点的开始蚕食河西和西域的土地。青海湖以东,哥舒翰带领唐军拿下了日月山出口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按照李隆基君臣的战略安排,几乎能将吐蕃扼杀在高原之上。吐蕃扩张的三个方向吐蕃对唐的牵制极大,双方攻伐持续了200年身处高原的吐蕃是中国历史上现象级别的强大政权。他在唐太宗时期崛起并统一了高原,高宗时期扩张拿下了吐谷浑故地。直接威胁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一度连续击败唐军,让开国时无敌于天下的唐军吃瘪。唐高宗不得已放弃了大量在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最后便宜了朝鲜半岛的新罗王国。青海湖以东、日月山口极其重要,吐蕃守住就能把唐军主力困在湟水河谷青海湖以东、日月山口、河湟谷地是唐、吐蕃交战最密集的区域。这个方向也是吐蕃扩张投入资源最多的地区。因为向这里能掳掠更多的人口。也能集中威胁唐王朝的核心区域——关中。吐蕃不是游牧政权,是一个混合军事奴隶+农耕+编户的定居政权。这种半农耕的政权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太大了。因为国家形态和唐很像,又不容易同化。被占领的区域吐蕃人还在对当地进行“吐蕃化”。看看隋唐对东北亚另一个农耕政权高句丽不死不休的敲打,花了3代人70年时间也要消灭高句丽。人口更多,面积更广大而且对唐首都威胁更大的吐蕃。李隆基君臣什么态度就一清二楚了。高句丽都得死,威胁更大的吐蕃不用说了。为了遏制吐蕃,唐在陇右、河西设置了2个节度使。有15万野战部队,在河西走廊方向安排这么多军事力量也是历代王朝之最。安史之乱前唐代边军分布,应对吐蕃方向的部队最多唐军在这里的思路主要是扼守日月山口这样的隘口,防止吐蕃从河谷隘口冲下来。以日月山口为例,这里是今天京藏高速,车一旦开到这里马上豁然开朗。开车通过山口的路段,或者在这里航拍就能发现,出了日月山山口就是一片开阔的高原平地。唐军征吐谷浑、薛仁贵进军大非川都是走的这里。拿下日月山,便于唐军展开开出日月山,豁然开朗日月山东南的山上就是唐蕃战争的重要争夺点——石堡城。双方反复争夺,唐军这里还搭上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政治生命。除了日月山,再往东南的高原草场也是双方激烈交锋之处。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崭露头角的郁标川之战就在这里,少年英雄独闯吐蕃赞普阅兵式,一战成名。烈士遗孤,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是盛唐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新唐书》青海省的尖扎县,王忠嗣突袭吐蕃赞普的地点就在今天青海省的尖扎县。再继续往东南到甘南和川西的交界处,吐蕃也投入过资源。不过这里的频繁大规模战事要到安史之乱后,本文不表。总之青海湖以东这个方向是唐和吐蕃投入资源最多,双方伤亡最重的方向。终于到了天宝12年,随着哥舒翰拿下黄河九曲,吐蕃在这个方向大部分要冲都被拿下。青海湖方向扩张吃瘪,吐蕃人把眼光瞄准了中亚的勃律国然后看看西面,吐蕃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即今天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地区。这里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比不上东面。但是东面唐军的压力太大,吐蕃只能像西寻找出路。双方较量的地点是高原上的大小勃律国,吐蕃人布局很早,可能高宗时期就开始了。我们史书上记载唐高宗时期,勃律国就已经遣使朝贡了。但是后来勃律国就成了大小勃律国,很可能是吐蕃施加的压力导致的。吐蕃人控制了大小勃律国,可以威胁安西都护府,也能够进入相对富饶的中亚地区。天宝6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的路线拿下吐蕃人驻防的连云堡(来自 陈达达老师的实地勘察)陌刀将李嗣业的成名战,连云堡斩杀吐蕃人数千唐军跨越坦驹岭冰川,拿下小勃律首都整个开元天宝年间,安西军要频繁的执行翻越雪山的军事行动。最有名应该是高仙芝远征小勃律之战。这一仗是高仙芝的山地战封神之战。我曾经专门写了长文描述这场战役。“最无畏的远征,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远征获胜后,高仙芝斩杀了小勃律国亲吐蕃的大臣,留下3000驻军,带着小勃律国王一行人回国报捷。高仙芝之后封常清率军攻破了大勃律国接下来的几年安西都护封常清再接再厉,拿下了大勃律国。两位安西都护接力封堵了吐蕃人的西进之路。封常清远征大勃律之时,还有一名副将段秀时在关键时刻发现了伏兵。这个段秀时在安史之乱后将继续领导安西军回援的部队在关中抵御吐蕃人。并在泾原兵变时拯救了整个大唐。昆仑山盘龙道,吐蕃人从这里进攻太出乎意外东西两个方向封堵了之后,吐蕃人只有跨过昆仑山或者柴达木盆地向北攻击了。这条路吐蕃人走通过,在公元670年安西四镇同时陷落,吐蕃统帅论钦陵应该就是直接翻越了昆仑山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西域的。从昆仑山下山袭击安西四镇需要极强想象力和执行力论钦陵突然翻越昆仑山,670年安西四镇同时陷落这次突然袭击打醒了唐高宗,不久唐军大军云集出征青海,由薛仁贵率领。再次碰到了论钦陵,唐军在大非川惨败,士卒阵亡颇多,府兵体系几乎解体。后面再征讨吐蕃,高宗只能发布《举猛士诏》号召民间勇士出征。之后昆仑山防线消停很多了,因为安西军在这里防御体系建立起来。吐蕃也很难搞突然袭击了,天宝末年,封常清在播仙(今新疆且末地区)平息了一场叛乱。史料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但是从这个位置看,可能有吐蕃的煽动和助力。志得意满的唐玄宗,不会想到他的灭国战还没展开,国内将迎来安史之乱的浩劫东西北三个方向,吐蕃人都没啥好办法,当时唐朝正值国力巅峰。吐蕃人还有一个方向是南面的印度,从吐蕃史料和现存的遗址看,吐蕃也确实短暂控制了恒河流域一段时间。不过并没有继续向南,可能是气候原因,也可能是文化上吐蕃更亲近中原文化或者从喜马拉雅山直接到北印度落差太大了,吐蕃人不适应。不扩张就会死的帝国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唐朝封堵,其实就是慢性锁死了吐蕃人。唐朝君臣灭国经验丰富,对付高句丽时,发现高句丽一战灭国不现实,就不停的发兵破坏高句丽生产并迁徙人口到内地,还利用高句丽内部不稳定挑拨各派内斗把高句丽榨干,最后一战拿下平壤孤城。面对吐蕃,李隆基的思路也和他爷爷李治类似。先锁死吐蕃的外界资源输入的路径。虽然那会儿高原有农业,但是养活这么大一支军队是不现实的。吐蕃重步兵的装备吐蕃建立在对外扩张上的,需要持续不断的更多资源。吐蕃内部众多军事贵族也需要源源不断的军事奴隶。甚至这些军事奴隶也能在新的战争中再获取更低一级的军事奴隶为自己服务。这相当于一个传销网,能维持下去的必要条件是不断有新鲜血液进来。安史之乱后吐蕃扩展到了极点,囊括了河西、新疆南疆、中亚和恒河平原的一部分而天宝末期,李隆基君臣几乎把吐蕃所有外向路径封死了。接下来就是等吐蕃内部出现分歧了,招降纳叛方面唐朝经验也很丰富。当年一代吐蕃军神论钦陵受到吐蕃赞普猜忌被杀,他的儿子就跑了唐朝,玄宗时招募的吐蕃中高层也有不少。这些都是未来要去接收吐蕃的储备人才。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即使隆基等不到吐蕃内部出问题,但是他的继承人大概率能等到这个时机。可惜唐朝自己就先内乱了,而且是历史上烈度最强的军事内乱,唐军精锐一多半丧在内地。河西、陇右两大集团的百战老兵在安史之乱第一年就在灵宝被叛军崔乾佑一波带走。安西北庭的精兵也不断内迁。玄宗对吐蕃的所有枷锁和几十年的谋划都失效了。渔阳鼙鼓动地来,唐朝自己先出了大问题吐蕃不单单缓过气了,还开始了反击。本来要崩的局面顿时翻盘,吐蕃迎来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扩展期。不但拿下了河西和西域,后来还能与回鹘、阿拉伯势力大打出手。甚至能分兵威胁四川盆地。吐蕃赞普世系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吐蕃连续多年的军事扩张到了顶点,内部又开始积攒各种矛盾,最后因为内部继承问题,土崩瓦解碎成一地。后来因为气候变冷,和佛教神职阶层崛起。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吐蕃这样的扩张型军事政权。所以说安史之乱不单单是唐朝的国力转折,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转折。这次叛乱如果早早掐灭或者能妥善解决。唐朝可能早1000年就整合了东亚所有的可农耕区域。历史没有假设,中国能再次整合西北、青藏高原还要等一个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