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中越边境雷区,排雷有多难?上百万颗地雷至今无法排完
在中国西南的山林里,有这么片地方——鸟飞得低,人不敢走,风大点吹断树枝都能要命。为啥?地里埋的不是土豆,是上百万颗地雷。从战争年代躺到今天,没响的时候像睡着了,可一旦踩上去,就能把人送进鬼门关。
早年,中越边境已有上千人误踩地雷,伤的伤死的死。1992年,国家正式开始中越边境大扫雷,这一扫就是8年,可就算这么久,也没把上百万颗地雷全清干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越边境打了好几年仗。仗打完了,云南、广西两省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留下了560多处雷场,总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这不是哪一方的“遗产”,是当时中越双方都布了雷——谁都怕对方打进来,也怕自己被赶出去。这些地雷不分敌我,也不长眼,埋在田地里、树林里、村路边,哪怕过了几十年,一个不小心的脚步,就能出人命。
统计数据说,第一次大扫雷前,边境已有数千群众触雷伤亡。有人下地干活,刚弯下腰,炸掉一条腿;有孩子在山上玩,捡到个“铁疙瘩”,一家三口都没了。雷区不只是能要命的坑,还把钱路都堵死了:边民走亲戚得绕几十公里远路,边贸市场没法开,胶林里的胶都不敢去割,连部队巡逻都得拿着地图绕着走。地不敢种,树不敢砍,矿不敢挖,边境成了没人敢进的“死胡同”。有村干部说得直白:“我们这儿不是穷,是被地雷‘封’穷的。”
所以国家做了个“不划算”的决定——主动排雷,扫得干干净净,一寸都不留。说起来容易,可上百万颗地雷,谁来扫?怎么扫?怎么保命?这才是最难的。
1992年,第一次扫雷开始,先从云南段动手,从富宁的24号界碑,一直扫到江城的十层大山。三年下来,扫出28万多枚地雷,12万多发爆炸物,还有2400箱炸药和弹药,扫了102.8平方公里。1997年,第二次扫雷开始,云南、广西一起干,又扫出55万枚地雷,20万枚爆炸物,恢复了13.8万亩耕地和经济林,打通了52条边境通道,还把27公里的公路拓宽了。两轮扫雷,超过1000名官兵上了雷场,用了几百台机械,上万件扫雷器材。可就算这样,还有220平方公里的雷区没法扫,只能永久围起来——不是不想扫,是真的扫不了。
为什么扫不了?一个字:乱。
中越双方当年布雷,不是一拨人埋的,是多轮战争、多批部队乱埋的。雷场的资料几乎没有,地雷的类型倒有29种之多。有的埋得深,有的被雨水冲得换了地方,还有的埋在河床底下。加上这儿是亚热带的山地树林,坡陡林密,雨水又多,地雷跟树根缠在一起,有的锈得变了形,一碰就炸;有的成了“哑巴雷”,踩上去没反应,转身的时候倒响了。
扫雷一开始,全靠人工:拿探雷针戳,用铁铲挖,耳朵贴在地上听,一步一步摸。有官兵回忆,有时候听见“咔”的一声,以为踩了雷,结果是踩断了树枝,人吓得瘫在地上,手心全是汗。后来有了科技帮忙:链锤扫雷机像个大锤子,砸在地上把地雷震出来;爆破筒一炸,能清出一片安全区;高压喷水器把土冲开,露出地雷的影子。还有“纵火毁雷法”,比如云南天保口岸,用火柴点着干草,火一烧,炸出100多万平方米的安全区——可这方法靠运气,弄不好火没烧着地雷,倒把人炸了。
但最让外国人佩服的,是扫雷的伤亡数字。8年扫雷,只牺牲了3个战士,伤了20个。这是什么概念?阿富汗扫雷死了800多人,柬埔寨花的钱是中国的13倍,还没中国扫得快。国外专家看完中国的扫雷报告,只能摇头:“他们怎么做到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怕苦,不怕死,加上科技和制度。扫完每一块地,官兵都要手拉手走一遍,确认没地雷了,才交给地方政府。没有一个角落是“差不多就行”的。
扫雷结束后,云南、广西的边境变了样:耕地恢复了,边贸市场开起来了,胶林里又能割胶了,百姓脸上有了笑容。可扫雷带来的不只是这些,还有一套能保命的制度和办法。
比如“扫雷六步法”“雷场分类扫除法”,现在已经写进了部队的作战条令;“人雷安全间隔法”,成了国际上扫雷的典范。就连火箭布雷、无人机侦查、雷场可视化这些新技术,都是在这次扫雷中开始试的。
更重要的是,扫雷给未来提了个醒:过去埋雷,乱埋一气,连张图都没画,结果子孙后代得花大价钱扫。有扫雷指挥员说:“过去我们埋雷不规范,今天自己扫得头破血流。下次再埋雷,得想清楚怎么挖出来。”
还有那三个牺牲的战士,他们的名字刻在边境的纪念碑上。他们不是在前线打仗死的,是在和平年代,为了让边民能安心种地、走路、盖房子死的。有人送别时说:“他们扫掉的是地雷,也是战争的尾巴。”
这场扫雷,不是战争,却比战争还危险;不是冲锋,却比冲锋还勇敢。它让边境的百姓不再怕踩地雷,让边境的土地不再是“死胡同”,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担当——为了和平,哪怕花再多钱,费再多力,也要把地雷扫干净。
现在,边境的山林里,鸟飞得高了,人敢走了,风大点吹断树枝,再也不会要命了。那些埋了几十年的地雷,终于成了历史,而扫雷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