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提出交易申请!多队表达兴趣,广东暂不松手
终场哨一落,比分还在屏幕上喘气,手机叮地一下弹出推送:徐昕,申请交易。
那一刻,夏季联赛的胜负成了背景布,真正抓人的是去留。
这条新闻分量不轻,像深夜里一脚急刹,安静不下来。
脑海里先回到那场热身赛的边线——鞋底摩擦声刺耳,毛巾甩在替补席靠背上,话顶到嗓子眼,双方脸上的肌肉都绷着。
过会儿他登场,几分钟,像把冰水倒进热锅里,冒一声脆响就没了踪影。
那种空落,坐在场边都能感到冷。
广东宏远这几年打球的味道很固定:快、换、防线往外拉。
杜锋要的是能跑能横移的内线,挡拆愿意拉出去换到侧翼的那种。
徐昕更像一扇门,尺寸够大,放在篮下能把风挡住;让他去门外追快递,脚步就乱。
体系偏好摆在那里,容错自然就紧。
翻技术统计不难看见一些刺眼的小细节:过去两个赛季,他的出场时间常年在个位数打转,几场直接DNP;犯规密度偏高,节奏一快就容易手上多出那一下;护筐的存在感反而挺清晰,对手靠近篮筐会犹豫半拍。
样本散,观感直。
这个组合让人犯难:你说他没用吧,篮筐附近就是不一样;你说他能立刻顶上吧,攻端的掩护质量、短顺下接应、低位脚步都还在打磨。
年轻内线想成长,得允许在比赛里犯错。
广东的犯错阈值更像人脸识别,刚扫上去,红灯就闪。
锋线孩子连续两回合站位慢了,还能再打两分钟找节奏;轮到他,一次掩护角度虚了,很快就回座位。
这不是阴谋论,只是同一支队伍里的两套“对错价目表”。
长此以往,人会困惑,会憋火,终于有一天,会说“我想走”。
把镜头拉远一点,CBA转会市场需要这种模板。
长、年轻、护筐稳,是稀缺货。
天津、宁波、福建这类外线火力在线、禁区保护薄的队,看到简历会动心。
筹码怎么开?
现金不值钱,能打进轮换的锋线球员、一枚可操作的未来签,才像样。
广东手里握着优先权,条款是真刀真枪,常规操作就是慢慢评估,不急着放人。
也别把“换队就开花”当标准结局。
路上第一关是犯规管理,手伸出去时机不对,就坐回去。
第二关是掩护的撞击感和角度,别只碰一下就跑,站住、卡住、让后卫起速。
短顺下接球要提前预约传球窗口,一拍到手,再做决定。
第三关是防守脚步,眼下他更像“可收不可换”,那就把drop守到极致:退到合理位,封传线,让对手去投停跳,把篮筐当禁区的最后一道闸。
别不信,模板不是死的,深圳的沈梓捷就是活教材,给时间、给犯错成本,他的横移和协防判断一层层长出来。
再瞧王哲林在上海,团队把防守短板罩住,把进攻戏法摆开,效能就上去了。
刘传兴从广东出走那一段也有参照意义,换了系统,护筐和吃饼被放大,人就活络了。
路径不唯一,关键是队伍愿不愿意为某类球员搭一个B方案。
回到广东内部那块棋盘,周琦回归占掉了大块时间,任骏飞的经验还得上,外线小个阵容也要跑。
48分钟被切成几份,年轻中锋能拿到的,时多时少。
真要留人,办法不是没有:把戏份写在纸上。
每场两段稳定轮换,至少各8到10个连贯回合;进攻端固定两套:角手递手后短顺下与底角联动,再加一个二次掩护的弱侧掩护连环;防守优先drop,禁区一米内由你兜底,其它点交给协防。
写清楚,大家心里不打鼓。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看点:他和王洪泽。
一个臂展吃亏样样不占,一个身高吃亏样样占,拼起来反而互补。
年轻双塔同时在场,节奏会慢,是的;篮板和二次点可能更稳,换防压力少一点。
阵容不是非黑即白,广东完全可以多备一把钥匙。
说到情绪,能理解。
角色模糊,是职业球员最怕的事。
你站在场边,听到有人喊你的名字却不确定是不是叫你上,那一瞬间的尴尬,只有经历过才懂。
网友像放大镜,盯着别人的芝麻看得清清楚楚,自家西瓜裂了还装看不见。
球员的心态,也会被这种外力推着走形。
制度层面也值得聊几句。
优先权保护培养方是好事,过紧就成了绳子。
年轻大个子在CBA本来就少,还要在“等通知”的夹缝里耗年龄,挺亏。
联盟要是想看到更多“内线护筐”的可持续供给,资源流动得更顺一些,既给培养一方回报,也别把人按死在一个时间表上。
数据还是要落地。
尽管样本不大,他在场时对手禁区出手倾向下降;球队节奏会慢一点,二次进攻的卡位质量需要补课;犯规密度高是成长的第一堵墙。
优点和代价摆在一起,像天平,不是看感觉,是看方案。
CBA转会、CBA内线的关键词你都能在这件事里找到:护筐、犯规控制、掩护角度、drop覆盖、手递手连接。
我私心的训练单子也备好了:防守端先把弱侧提前半步的协防变成习惯,视频室一帧帧抠站位;进攻端把手递手的节奏做出“二慢一快”,让后卫有路走;篮下对抗加一档,卡位手肘和腰的发力比例调到合适;最后,把两到三分钟的“脉冲回合”凑成十个“连续回合”,这决定你是否能在末节还站在里头。
写着写着,又想起热身赛那张脸,年轻、憋闷、还带点倔。
职业生涯像寿司传送带,转一圈少一盘,错过那一刻鲜味,后来再上桌味道就不一样了。
留或走,别拖着。
说到底,选择和代价而已。
你怎么看?
广东球迷会更在意眼前的胜负,还是愿意看一位2米21的年轻人把“禁区空气”变厚一点?
评论区别客气,图表拿来,战术板摊开,谁有更好的B方案,今天就聊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