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实验场”:济南战役藏着多少淮海大战的密码?
在杜聿明对济南防务进行巡视之际,他亲口向王耀武作出承诺:若济南战事爆发,他统率的徐州三个机动兵团必将在十四天内抵达战场,内外夹击,必定能一举击破华东野战军。正是这份坚定承诺,为王佐民坚持抵抗提供了十足信心!
王耀武与杜聿明
换言之,若缺乏充足的援军部署与精锐部队,济南城便难以攻克。许司令率领的山东兵团,必将面临敌人的背后偷袭。
倘若王耀武把握时机发起反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济南战役远非一场简单的“打济南的战役”!
这乃是一场战役的通俗名称,涵盖了攻城与支援作战两个战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华野部队能够在两个战场之间灵活调动兵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局。
一旦遭遇攻城障碍,便会从支援部队中调配兵力;若支援任务显得吃力,攻城行动可暂时搁置,同时亦可调动兵力支援打援作战。
这便要求济南战役必须实施集中指挥,以便能够兼顾两个战场的局势,灵活调集兵力,从而确保战役的顺利推进。因此,统一步调与协同作战显得尤为重要。粟裕指挥全军”。
倘若非得如此,若邱清泉、黄百韬、李弥急速增援,救援部队面临压力,缺乏统一指挥权的粟裕,又当从何处调集兵力?
粟裕
近日,我曾撰写了一篇探讨济南战役指挥关系的文章。众多读者之所以产生误解,关键在于他们误以为徐州方面的敌援军,因畏惧华东野战军的强大实力,直至济南城池陷落,始终未曾真正接近支援战场。
亦未演变成一场规模庞大的冲突,由此误以为,济南战役仅是一场简单的打济南的战役”。
杜聿明指挥的三个兵团最终未能如期而至,这实乃敌方之过。然而,我军的战略决心与部署,乃是基于敌方援军可能到来的预测而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的。
王耀武,校长的亲信与得力部下,在济南之战前夕,又有谁能预料到杜聿明会如同蜗牛般缓慢前进?胜利绝不能寄托于偶然。
换言之,尽管援战场并未真正爆发激烈交火,但这只是战役展开后出现的特殊现象,与华野战前的兵力部署、两个作战集团的形成,毫无关联!
华野的部署是基于有援军支援的考量,若缺乏一个统一的战场总指挥,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粟裕
邱黄李三支兵团的总兵力,与华东野战军的援军力量相当,若他们能拼尽全力支援,且意志坚定,济南战役的局势或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
在激烈的增援战场上,双方拼杀得不分伯仲,经过八天的激战,粟裕不得不调集山东兵团的主力部队进行驰援。在这场战斗中,指挥权的归属问题似乎已经不再令人产生误解。
另有一种情形值得考虑:倘若王耀武得知援军即将将至,其抵抗态势恐将更为坚毅;而吴化文若见一线生机尚存,其在起义选择上或许会显得犹豫不决。据此推论,济南的攻克或许不会在短短八天内得以实现。
因此,支援作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本身就是战场各部分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岂能孤立地看待?
未能成功,并不意味着华野缺乏准备。军事行动“一以贯之”,一场战役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最高指挥官的运筹帷幄,这是基本的常识。
薛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