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koko未上市先引黄牛疯炒,盲盒暴利神话还能重演吗
“Mokoko会成下一个Labubu吗?”这话一丢出来,像是炸锅撒盐,瞬间点燃了整个潮玩圈的好奇心和八卦魂。
刚熬过去年Labubu那些火烧眉毛的抢购风暴,兜里还攥着几只“贵得离谱”的小怪物,真没想到泡泡玛特又玩新花样,硬生生把Mokoko推上了热搜那一排。
你说潮玩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像代际轮回?去年是Labubu,今年说不定就轮到Mokoko登基加冕,谁都猜不透,下个被“爆炒”的倒霉蛋,会是哪只小怪兽。
细想想,其实挺奇妙。
Mokoko连市都没上,网上倒是先炸开了:“据说黄牛早盯上了,炒价看着直冲云端,正常卖价还没影儿,市场二手已经翻好几倍。”
好家伙,这阵势,哪跟潮玩有关,活脱脱房地产的操作。
你再看各大论坛、二手平台、朋友圈,满屏都是“蹲Mokoko首发”“想转一只得加钱”“收隐藏一只,预算八千”,眼花缭乱,仿佛打开的不是潮玩网页,是投资群的后台。
回头想Labubu那阵,场面只壮观不尴尬。
原价人见人爱的99元小玩偶,分分钟让黄牛炒到几千块,贵的那种甚至能干掉一辆五菱宏光。
可别以为这是段子,真实数据摆在那,Labubu这IP硬是靠“炒出来”的神话,一度把泡泡玛特半年报都顶翻天——THE MONSTERS那一列收入48个亿,比去年多了足足6倍多!
多新鲜,放在资本圈足以拍桌子请吃饭的神话。
可资本的狂欢,拼着命薅羊毛的过程中,总有人得被收割。
黄牛囤货、玩家抢不到,真有需要的人只能叹口气看着价格飙升;玩家跟风追藏,结果亏了血本;假货泛滥,连孩子安全都出了问题——这套路,哪一茬新IP不挨过一遍?
品牌开始变聪明了,供应量一加,官方预售一开,市场瞬间冷静不少,小可爱的价格就如同断崖式下跌。
原本号称稳赚的黄牛党,转身就得“吃大亏”,到最后谁是真赢家?恐怕也不一定。
说句扎心的,泡泡玛特自家都可能没想到,最初“让世界感受快乐”的招牌,最后是被金融思路带歪的。
Mokoko现在的路,有种走Labubu后尘的架势,但未必能复制神话。
为什么这么说?
一方面,Labubu能成爆款,是有天时地利的支撑:黑粉怪物的IP,从设计到概念都够个性,明星带货还添了一把火,叠加当时的“盲盒潮”大环境,才有了当年的一骑绝尘。
市场环境变了,不是你想炒谁,就能扶谁上神坛。
如今玩家成熟了,谁还会闭着眼飙价,不怕下一秒落地成盒?
其实很多资深玩家聚到一起,都感叹一句:“现在的新IP,炒归炒,能不能长红很难说。”
而且Labubu本身出自Kasing Lung的手笔,有点小怪兽界的艺术气息加持,是“带点怪”的潮流标签,天生就容易吸粉。
Mokoko的资料,目前还藏着掖着,设计理念和IP故事没掰开讲,话题炒归炒,核心影响力能不能出来,谁都没底。
再说那营销套路,光想着吊足胃口,没点硬货撑腰,终究只能像烟花一样,噼里啪啦炸完就没了动静。
拉回生活场景,咱普通玩家最关心的,其实是玩得开心。
别的都可以将就,但只要能把喜欢的小玩意儿舒舒服服地摆在案头,不用掏肾抢货,不用夜宿商场排队,也无需担心买到山寨,日子其实挺香。
但问题是,有多少人是真的爱IP,多少人只是跟风赌一把发财梦?
Labubu出来时,网友调侃说:“买它买它,就是搏个盲盒致富的机会。”
可坦白讲,等热潮退了,真正留下的,大多是对那段疯狂岁月的自嘲和一两只还没脱手的“压箱底产品”。
炒作的舞台再热闹,到头来还是那句老话——股市有风险,盲盒需谨慎。
别把潮玩当成长期理财工具,指望一夜暴富,最后只会玩得更狼狈。
说回Mokoko。
它到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Labubu?真真不敢为它随便画饼。
一味的热度易逝,非得逼出点真金白银的创意,打磨出能和粉丝共情的精神内核,才能扛得住时间和市场的反复摩擦。
你想,大量玩具IP,来来往往,多数都是一阵风,只有极少数,能留得住人的心。
就像小时候的四驱车、悠悠球,曾经称王称霸,后来也躺在记忆深处吃灰,潮流本身就不长情。
就算同档期还有奇迹,但你看得见——跟风、饥饿营销、病毒种草,哪一样不在消耗耐心和口碑?
消费者不是机器,人人都在练级,眼光越来越毒,情怀过期比奶茶溢价还快。
潮流玩具的魅力,最终还是回归到那一份轻松和童趣。
人要是把兴趣扭成利益场,最后吃亏的只会是最认真入场的人。
有些人喜欢Isle of Dogs的怪趣,有人迷恋设计师手绘的细节,也有人单纯想收个喜欢的样子图个乐呵——本来也没错。
但只要沾点利益,诱惑大了,难免会滋生怪胎,小作坊伪造、黄牛党囤积,风气说歪就歪了,严一点甚至连消费信任都薅走一层皮。
当初Labubu从天价落回原价,其实是理性回调的好事。
但不免让人咋舌的是,好一批炒家瞬间跳脚,公开抱怨“赔了老本”,而喜欢本体设计的忠实玩家,反而都松了一口气。
说白了,泡泡玛特这么大体量的品牌,靠“稀缺感”刺激,它自己也顶不住市场生命周期的波动。
只要玩家越来越清醒,资本势力再怎么带节奏,市场也会自我修正。
黄牛是短期制造冲突的高手,可留下的不是财富积累,而是被烙印过的玩法和警醒。
所以现在,Mokoko还没露真容,签名款、限定款各种空中楼阁式的段子,朋友圈流传着“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实际上谁也心里没底。
泡泡玛特的策略老玩家早就熟透,甩出来的诱饵越来越多,但你敢冲动,基本上得留一手收尸。
买潮玩,到底是为了自赏自乐,还是炒作割韭菜?难道潮玩市场永远在内卷和收割的怪圈里徘徊?
沿着这个逻辑走下去,其实答案也不算复杂。
大众的审美被训练得越来越挑剔,IP故事必须足够吸人、设计必须足够惊艳,才能让市场真正“稳下心”爱一阵。
而黄牛炒作出来的天价,也不过是一时虚火,到头来注定无法长久。
想想也挺现实——谁天天心跳180地抢“小玩偶”,还非要咬牙加价入场?
要真有喜欢,就好好等官方发售,稳稳地买,玩自己的,没毛病。
想靠炒作暴富,打醒十二分精神,毕竟这年头韭菜都带刺儿。
Labubu火过,Mokoko能不能重演,当真得拭目以待,不必早早下结论。
市场的热闹终归是热闹,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买潮玩,当图一乐,不要迷信高价神话。
投资有风险,情怀最动人。
您说呢——Mokoko,究竟有没有机会超越Labubu那个高光时刻?欢迎留言唠嗑,看法各不相同,说不定下一个爆款,就是你心里的答案。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