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何用?埋头苦干就是自耕农:任正非的战略能力称得上登峰造极
定战略,带队伍,建班子。
创业就是这三件事,但如我们所知,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做好这件事。困难在哪里呢?比如说你初次创业,你认为这三件事的顺序怎么排才对?
我原来以为“定战略”是第一位的,战略意味着方向,没有方向努力就白费了,所以战略最重要。
后来我发现并非如此,“带队伍”才是第一位的,因为人是核心要素,没有人的话,战略又有什么价值呢?
而当队伍有了一定规模后,“建班子”就极为重要,你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决策团队才行。
当核心班子也有了,那“定战略”就成了重中之重。
战略何用?埋头苦干就是自耕农:任正非的战略能力称得上登峰造极
这个世界在变化,除了底层逻辑不变之外,很多东西都必须顺势而为,以变应变,如此才能适者生存。
我原来经常跟身边的朋友、同事讲“100人以下的公司不要奢谈战略”,不要关心5年之后什么样,重点关心下个月是什么样,用不着想太长远。
现在形势变了,很多“一人公司”都出现了,而且盈利水平不低,那战略跟规模就没有必然的关系了。我认为哪怕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也需要有战略思维。
看华为公司创业的例子,它就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商业战略,但贯穿始终的又是任正非制定的“聚焦主航道”的战略方针,既有大原则,又能够灵活机动,因此华为在数十年里可谓踩对了鼓点,发展迅猛。
老板有没有预见性很关键,如果就想着见招拆招,一门心思埋头苦干,那就容易闭门造车,跟几千年的农民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沦为自耕农,跳不出自身的局限。
企业谈战略,任正非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华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他在战略能力上已经是登峰造极的境地,商业思想家名副其实。
“猛将必发于卒伍”是对的,但有个缺点少有人重视!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倡导的是对一线基层实践经验的重视,唯有具备了现场的感知,了解了详细的情况,才能有正确的决策能力。
否则就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叫炮火”意思就是一线的明白人来做决策。
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里面也有个缺点或破绽。
打个比方,战场上有个士兵打仗很厉害,你作为统帅提拔他当班长,让他指挥一个小队作战,行不行?可能行,可能不行,为什么?
因为从基层打上来的人,眼睛容易盯着下面,喜欢抓具体事,喜欢握着权,眼睛总是往下看,认为考虑战略是“务虚”,所以就缺乏全局观点,只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搞土围子。
而且这种现象随着职位的上升会带来愈来愈大的问题,比如管理干部不能团结人,不能从大局出发做工作。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强调的就是开放!
战略能力怎么来,主要是学习的习惯和开放的态度。任正非对公司的专家就强调过要开放自己,多跟别人交流,多进行思想的碰撞。
“专家不能只埋头苦干、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烧光。在某些方面要细嚼,但如果只是这样,就是书呆子,因为你没有广谱的知识,没有战略洞察能力,就会事倍功半。埋头苦干,你就是自耕农。”
古人讲博观而约取,就说明了知识面广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战略思维,让自己具备洞察能力。
简单说就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说话要说到点子上,做事要能洞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不如此,就成不了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当然也要活学活用,要有个人感悟才行。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管理是复合型工种,需要矛盾的统一,任正非就是个例子,他的核心思想就是灰度,而不是非黑即白,唯有具备了灰度思维,才能驾驭复杂多变的局面。
战略必须务虚,战术必须务实。战略虽然是从战术开始打,但战术的成功也离不开战略的指引。
高级干部一定要仰望星空,才能牵引公司走向未来。我们公司正在迷茫之中,我讲的迷茫是看见方向的迷茫,但是真实的迷茫呢?五年后,我们就要引领世界了,但现在居然还没有一个领袖群。领袖在走向高位前,就已经完成了当领袖的准备。
在前途莫测的时候,人很容易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时候就需要目标的牵引,因为相信而看见,领导者用自己的心绽放光芒,指引队伍前进的方向。
因此带队伍的人就是要学哲学,要勇于当思想家,毕竟哲学是罗盘,这个世界是由思想驱动的。
管理干部凭什么拿高薪?
论工作辛苦的话,坐在办公室开会的管理干部肯定不如一线的基层员工辛苦,但后者为什么拿钱不如前者多?
因为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其实更关键,西方企业家就曾指出,高层干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能做出少数正确的决策,这也跟中国企业家“用人断事”的理念相通,人为事先,一件事成功还是失败,首先在于是由谁去做。
达利欧曾指出世人庸庸碌碌像蚂蚁一样忙于在短暂的生命中搬运面包屑,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要“对全局规律和宏观周期、驱动它们的重要且相互关联的事物、我们在周期中的所处位置、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更广阔的视野。”
所以一个企业不可能让管理干部拿着很高的工资去做小事情,企业雇佣高管其实就是在借助他们的才智。华为有个资源配置的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找到战略生长点才能先发制人,而什么是战略生长点呢,就需要管理者去思考和抉择了。
“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华为基本法》里的这句话就点明了华为对人才重视的深层原因,而这也是所有创业者需要修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