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厂到2800亿市值巨头,赛力斯如何带着重庆制造冲击世界舞台?
赛力斯集团,这家重庆起家的“弹簧小厂”,如今正以2800亿元市值冲击香港市场,其故事堪称一部汽车版的创业传奇。9月2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申请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拟发行不超过3.31亿股。而这消息如同一剂“兴奋剂”,让赛力斯的股价一个箭步冲上历史新高,9月26日直接涨停,到了月末更是收盘于171.57元/股,总市值一跃跻身全球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
背后则是企业的全球化野心和运作平台的全面布局。赛力斯不仅剑指港交所,其募资目的也明确:研发、营销、海外服务全面覆盖,试图在国际市场打响品牌。放眼整个新能源车企板块,这波IPO更有一种“顺势而起”的意味。2025年,港交所热闹非凡,从奇瑞汽车摘下“年内最大车企IPO”桂冠到赛力斯摩拳擦掌,新能源车企的大戏已拉开序幕。
但赛力斯可不是一阵风刮出来的名字,它的崛起背后站着一个叫张兴海的老兵。几十年来,他带着这家企业三次转型,堪称“一根弹簧蹦出一个江湖”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张兴海靠生产微车座垫簧起家,一举占领九成国内市场,硬是让国产弹簧把日本货从货架上扫地而去。此后,他又将触角延伸到减震器领域,不但成为国内行业翘楚,还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但真正让赛力斯翻开新篇章的,是张兴海的“不做幕后英雄”决心。2003年,他抓住机遇组建车企,与东风集团合作推出东风小康品牌微车,凭借性价比高、皮实耐用迅速占领市场。到了2016年,敏锐的张兴海看透传统燃油车的增长瓶颈,毅然转型新能源车领域,并携手华为,共同探索“新豪华”智能电动车。从第一辆问界到第10万辆问界,仅用15个月,这速度堪比赛车界的F1式狂飙。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也让市场眼前一亮。从研发到销售,全链路深度绑定,两大巨头优势互补,直接踩准了产业跨界和智电融合这股强烈风口。而赛力斯把原公司“小康股份”改名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也标志着这位“幕后老兵”彻底转身,亮出聚焦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战略。不得不说,张兴海用三十九载拼搏和三次创业蝶变,完成了从配件制造商到新能源车行业标杆的逆袭之路。
更妙的是,这个故事的舞台远不止企业本身,其背后,还有对重庆汽车产业半个世纪跌宕起伏的记录。重庆,这座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地,曾是中国兵工厂建设的重镇。从长安厂造微车,到庆铃引进五十铃技术,再到长安福特冲上国内合资车市场之巅,这座城市对汽车制造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而汽车从微车到轿车的突破,也见证了重庆从“兵工厂代名词”到“支柱产业秀场”的嬗变。
然而,风光之下总有狂风骤雨。2018年重庆汽车产业因市场负增长一度陷入低谷,年产量缩水将近一半。而新能源的崛起,则成了这座城市的二次机会。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指引下,重庆用技术创新和品牌重塑,完成了从传统汽车制造到新能源车的跨时代换道。这一次,赛力斯正扛着重庆汽车产业的未来,试图用国际角逐全球市场。

此外,汽车故事,只是重庆“工业基因”的一个缩影。从笔记本电脑到功率半导体,再到航空级材料,这座城市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堪称一幅精密的产业地图。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与产业的双轮驱动——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协调社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联动,例如新能源汽车专板挂牌企业、子基金规模等操作,这些运作效率之高,让重庆逐步在创投江湖占据了一席之地。
今天的重庆已经不仅是一座制造业的工业重镇,更是逐步为中国的版图增添了一抹亮色。从赛力斯到创投基金,这些故事重新定义了这座“创投新高地”的逻辑——产业有根基,来助力,发展有规划。这场从弹簧到新能源的故事,你是否发现,它不仅属于赛力斯,也属于张兴海,更属于这座城市的时代精神。
而问题点就在这里:一个企业能否从地方走到世界?一座城市能否从制造名城升级到汽车巨擘?这背后的深层问号,你愿意去寻找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