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德媒曾呼吁德国: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发布日期:2025-08-01 21:52    点击次数:145

德国媒体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到现在还被反复提起,里面那句“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直接戳中了很多人的神经。不是因为它新鲜,而是因为它暴露了德国在国际关系里的纠结。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老大,一方面得顾着自己的钱袋子,另一方面又被历史和盟友关系绑得死死的。媒体喊话政界站队美国,表面上看是意识形态使然,但底下牵扯的经济、历史和地缘因素可不少。

媒体喊话的起源和德国的尴尬处境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没多久,德国正为能源问题头疼。天然气价格飞涨,工业企业叫苦连天,美国那边还顺势卖液化天然气给欧洲赚得盆满钵满。

就在这节骨眼上,《每日镜报》这家德国主流媒体发了一篇评论,直截了当地说德国别再纠结经济利益了,得赶紧选边站,坚定跟美国走。

文章里明明白白写着,不管美国做了多少不对的事,它还是比中国靠谱得多。这话一出,德国政界和舆论圈炸了锅,有人赞同,说这是现实选择,有人吐槽,说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每日镜报》为什么这么急?它不是头一回干这事儿。这家报纸1945年就在美国占领军的许可下创刊,当时的目的是挡住苏联的影响。从那时候起,它就带着亲西方的调调。

冷战结束后,苏联没了,但这股劲儿没散,转而瞄准了新兴大国。1999年,它的母公司和美国媒体集团搞了交叉持股,利益绑得更紧了。发行量27万份不算多,但读者里政商人士占了大头,影响力不小。

2022年这篇文章,正好赶上德国政府在中美间摇摆不定。一边是中国的大市场,德国车企化工企业离不开;一边是美国的压力,北约框架下得听话。媒体这么一喊,其实是在帮美国推波助澜,提醒政界别忘了老大哥。

德国的处境确实尴尬。监听事件大家还记得吧,2013年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从2002年起就监听默克尔手机。德国政府当时抗议了,但力度不大,就发了份声明。默克尔自己也说这事儿不可接受,可最后也没闹大。

为什么?因为德国军事上离不开美国,北约总部就在欧洲,美国是主力。军费问题也一样,特朗普时期美国反复催德国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2%,德国拖拖拉拉,但最终还是答应逐步增加。

2022年北溪管道出事,损失上百亿欧元,天然气价格涨了三倍,民众电费账单翻倍,企业竞争力下滑。美国从中渔利,能源公司笑开了花。可德国媒体还是说,美国的这些举动是为了维护民主和自由,得忍着。

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有算盘。德国二战后就背着历史包袱,总觉得在道德上矮人一截。美国一说这是为了西方价值观,德国就不好反驳。加上经济依赖,美元结算、技术标准都跟着美国走,德国很难说不。

法国就不同,戴高乐时代敢退出北约,搞自己的核力量。现在法国还在中美间玩平衡,德国却总显得被动。意大利更圆滑,左右逢源,既拿美国军事保护,又赚中国市场红利。

德国企业其实也聪明,嘴上说去风险,2023年在行动上对华投资创纪录,达118亿欧元。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在中国投重金,工厂升级,生产线忙碌。政界喊站队,企业用脚投票,这分裂挺典型的。

呼吁背后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

这呼吁不是空穴来风,得看德国的历史包袱。1945年战后,德国分成东德西德,西德在美国马歇尔计划下重建,拿了不少援助,经济起飞。这份恩情加上几十年共同价值观的洗脑,让德国精英层亲美情结根深蒂固。

冷战时,《每日镜报》就是反苏前线,报道柏林墙事件时总突出西方优越。冷战后,目标换成了中国和俄罗斯。2022年文章呼吁时,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拉着盟友围堵中国技术出口,德国华为5G问题上纠结半天,最后还是限用了。

现实压力更大。俄乌冲突后,德国制裁俄罗斯,企业损失惨重,美国能源公司却赚翻。德国工业竞争力下滑,化工汽车行业喊救命。可媒体还是坚持,美国再怎么监听、逼军费、断气源,都是为了大局。

为什么?因为德国有依赖症。军事保护伞是美国的,金融体系用美元,技术标准跟美国同步。民调显示,德国人对中国看法复杂,仅31%支持全面强硬对华。

网上吐槽的多,有人说德国像被美国PUA的对象,卖了还帮数钱。黑色幽默也多,比如说美国再坏,好歹让德国人还能洗澡四个部位,不至于全完蛋。

企业界的反应最诚实。2023年德企对华投资涨14.2%,大众计划在中国砸400亿欧元,宝马把沈阳工厂打造成全球最大基地。这不是巧合,是算过账的。

中国市场大,供应链稳,德国出口依赖中国。政界表演,企业数钱,这种分裂暴露了德国困境。默克尔时代,她就玩平衡,对华务实合作多。朔尔茨政府继承了“三重定位”:中国是伙伴、竞争者、系统性对手。

听起来聪明,其实是无奈。左边美国政治压力,右边中国经济诱惑,中间德国利益。欧盟想战略自主,但军事离不开美国伞,经济离不开中国市场。

历史告诉我们,德国这种纠结不是新鲜事。二战后认爹契约签了79年,从占领军批准媒体,到资本绑定,再到利益固化。法国敢甩脸色,因为没那么多包袱。

德国总点头哈腰,是因为原罪感和依赖症。民意觉醒在发生,柏林抗议多,要求独立决策。调查显示,73%的《每日镜报》读者反对站队论。

他们知道,国家利益不是媒体喊出来的,是钱包决定的。能源账单涨,就业丢,利润滑,民众自然会理性选择。

后续演变和德国的平衡尝试

事情没停在2022年,之后发展更有看头。2023年,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对华战略,强调“三重定位”。这不是空话,是在中美拉锯中找活路。伙伴方面,继续经贸合作;竞争者方面,防范技术风险;系统性对手方面,意识形态上对立。

朔尔茨访华时,带了大批企业高管,签了不少单子。2024年,默克尔退休后偶尔发声,说美国强势是虚张声势,欧洲得有自己立场。这话有水平,不直接对抗,但暗示别全听美国的。

欧盟层面,变化也在发生。战略自主喊了几年,军事上还得靠北约,但经济上对华依赖没减。2024年欧盟对华电动车加税,德国车企反对,因为怕报复。民调显示,德国人对华好感度在波动,但多数人优先经济。

抗议活动增多,民众要求政府别盲目跟美国。企业利润下滑,就业岗位流失,这些实打实的痛点,推动政界调整。2025年到现在,德国还在钢丝上走。技术上依美,投资上亲华。国际环境变,俄乌拖着,贸易战没停,德国得动态平衡。

平衡不是容易事儿。美国继续施压,特朗普时代可能卷土重来,德国得防着。企业对华投资没停,2024年数据还涨。中国市场对德国出口至关重要,汽车化工机械占大头。政界处理时,外长出访中美,交换文件,谈合作。

民意调查显示,对华负面看法略改善,但对美联盟仍是主流。德国不会完全倒向一方,也不会彻底偏另一方。在夹缝中求最大利益,靠民众判断。历史证明,人民选择往往比精英判断准。当实际利益受损,调整自然来。

德国的纠结其实是中等强国通病。大国博弈中,找生存之道。2025年国际变局多,德国得用智慧和勇气平衡。军事靠美,经济靠中,这结短期解不开。

但变化在发生,企业继续投中,政界推动欧盟集体决策。未来定位取决于环境,但实际如能源稳定、就业,将引导方向。德国既不会全倒向美国,也不会彻底拥抱中国,更可能在动态中找公约数。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理性。



上一篇:30万吨货被退,美国慌了!商界大佬挤破头来华求和:没中国真不行
下一篇:手表买宾卡达还是卡西欧,哪个好,谁才是你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