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唐玄宗不干涉,任由哥舒翰固守,唐军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热问计划#天宝十五载春天,潼关城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正在发愁。这人就是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却被皇帝催着去送死。
接到出兵令的那一刻,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哭了。不是害怕,是憋屈!他太清楚这仗没法打,但皇帝不听,杨国忠在后面使劲儿。
潼关守得住吗?废话,当然守得住!
说哥舒翰守不住潼关,那纯粹是瞎扯。这老头儿虽然中了风,脑子可清醒着呢。他那句话说得明白:“安禄山这家伙打了一辈子仗,岂会没有准备?他肯定是想骗我们出去,好趁机收拾我们。”
潼关这地方,老天爷就是为了防守而造的。东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土高原,中间就一条路。想攻下这地方?除非叛军长翅膀。
更何况哥舒翰手里的兵也不是吃素的。河西军和陇右军的精锐,跟着他打吐蕃打了多少年,个个都是好手。二十万人守一个关口,安禄山拿什么攻?
三面夹击,安禄山其实已经完蛋了
当时的战场形势,安禄山早就陷入绝境。北边郭子仪的朔方军打得史思明满地找牙,南边张巡在睢阳死死拖住叛军主力。
郭子仪这人真是个天才。他带着朔方军直接杀到河北,专门截安禄山的后路。史思明号称能打,结果在嘉山被郭子仪收拾得服服帖帖。
张巡更狠,一万多人守睢阳,硬是拖住了叛军十几万人马。安禄山想南下抢钱抢粮?门都没有!睢阳不破,江淮就安全,叛军就别想有后勤补给。
这种三面夹击的局面下,安禄山早就想跑路了。史书记载,他在洛阳称帝后,就琢磨着要不要回老家范阳躲着。连他自己都觉得撑不下去了。
杨国忠这个混蛋在搞鬼
为什么非要逼哥舒翰出关?杨国忠心里有鬼!这家伙靠着杨贵妃发迹,心虚得很,最怕的就是有人找他算账。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杨国忠能不怕吗?万一哥舒翰打胜了,威望更高了,回头来收拾自己怎么办?所以他宁可让哥舒翰和安禄山火并,两败俱伤最好。
更可气的是,哥舒翰手下早就有人建议,留三万人守关,其他人杀回长安干掉杨国忠。这话传到杨国忠耳朵里,他还能睡得着觉?
唐玄宗也不是傻子,但他更怕功高震主。哥舒翰太能打了,万一平定叛乱后拥兵自重怎么办?皇帝的心思就这么复杂,宁可冒险也不愿意让将军功劳太大。
固守成功了,问题可能更大
假设哥舒翰真的守住了潼关,平定了安史之乱,接下来会怎样?恐怕更麻烦!
平定叛乱后,哥舒翰手里就不只是二十万唐军了,还得加上一大堆投降的叛军。这些人里面很多都不是中原人,对朝廷本来就不服气。
而且唐朝的根本问题一点没解决。杨国忠还是那个贪官,唐玄宗还是那个昏君,朝廷还是那么腐败。这种情况下,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会一直忠心吗?
更要命的是,其他藩镇将领看到了”榜样”:原来造反是可以成功的,只要找个好借口就行。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更多的叛乱可能接踵而至。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安史之乱后,各种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不断,唐朝再也没恢复过来。
老百姓最倒霉
说一千道一万,最惨的还是老百姓。皇帝和大臣们在那儿勾心斗角,将军们为了自己的前程算计,谁真正关心过百姓死活?
张巡守睢阳,虽然功劳很大,但城里的百姓遭了大罪。十个月的围城战,饿死多少人?这账该算在谁头上?
哥舒翰出关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危急。唐玄宗慌忙逃跑,路上还在马嵬坡杀了杨贵妃。老百姓呢?只能在战火中求生。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
明明有最好的军事方案,明明有最能干的将军,但政治上的那些破事儿,硬是把好局面搞砸了。哥舒翰含着眼泪出关,走向明知的失败,这不是军事问题,是政治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杨国忠怕丢权,唐玄宗怕丢皇位,哥舒翰怕丢命。在这种各怀鬼胎的情况下,谁还会为国家大局考虑?
安史之乱的爆发,表面上是安禄山造反,实际上是整个政治制度出了问题。腐败的朝廷,离心的将领,痛苦的百姓,这种矛盾早晚要爆发。
哥舒翰的无奈
站在哥舒翰的立场想想,这老头儿真是太难了。身体有病,朝廷不信任,手下想造反,敌人在眼前。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换谁都得疯。
他明知出关必败,但不出关就是抗命。抗命的下场可能比战败更惨,至少全家人的命都保不住。
最后哥舒翰在灵宝被崔乾祐打得全军覆没,二十万大军只剩八千人。这个结果早在他出关时就注定了,但他没有选择。
盛唐的终结
潼关一失,长安不保,大唐盛世彻底结束。虽然后来收复了长安,但唐朝再也没恢复过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不断,一直衰弱到灭亡。
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之前是盛唐,之后是衰唐。而这个转折点,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唐玄宗当时听了哥舒翰的建议,历史可能完全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那些政治上的算计,那些自私的考虑,最终葬送了一个伟大的朝代。
你说这事儿冤不冤?明明能赢的仗,硬是被搞输了。明明能避免的灾难,偏偏成了现实。这到底是哥舒翰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如果你是唐玄宗,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