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消费爆火,港府紧急出手5年免税,这是豪赌新中环吗?
深圳光明区一家养老院的园林里七十岁的香港老人陈伯刚和同乡聊完天赢下一盘象棋。 他笑着介绍自己的住所:“这里一个月的花费在香港只够住一周。 ”陈伯是近十万选择北上广东养老的香港老人之一。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常见。 2023年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总人次突破5300万相当于平均每个港人一年北上7次。 一场以消费为核心的“北上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粤港澳大湾区。
价格差异是驱动港人北上的核心因素。 香港养老院一个普通床位月费就需2万港币(约1.8万元人民币)高端院舍更是高达4万-6万港币。 而同等服务下内地大湾区收费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安永调研显示香港普通护理院月费超2万港元高端养老院达4万至6万港元。 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院收费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公立养老院月收费1500元至4000元民营养老院3000元至1万元高端养老社区8000元至3万元。
过去10年定居广东的65岁以上香港长者急增40.5%至2024年年中达99600人创纪录高位占香港170万长者人口约6%。 跨境养老研究人士指出内地生活成本低、居住空间大、房间便宜等因素吸引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他们融入内地的愿望强烈。
餐饮消费同样存在显著价差。 常来深圳购物的香港市民李女士表示:“同样一顿饭在深圳的花费大概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 ”为迎合港人北上的消费热潮有香港旅行社推出单人429港元的山姆购物旅游团两人参团还附赠一年的山姆会员卡。 仓储超市里包括糕点、火锅在内的各类美食因为出色的性价比俘获不少香港消费者的胃为此还催生了反向代购热潮。
香港与内地间的跨境消费并非新鲜事过往多是内地旅客南下香港扫货、打卡。 2023年港人大规模北上“掏腰包”。 时至今日这一消费现象未见减退还形成新风向:“港人北上”区域不断扩大消费多样化、消费场景持续丰富北上群体年轻化。
交通的便捷通畅是掀起港人北上新热潮的重要原因。 随着港珠澳大桥以及广深港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运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飞机、轮船、火车、巴士、自驾港人可任选其中“地铁化的高铁”十几分钟就可将港人从西九龙送到福田站和深圳北站。
通关政策的持续创新也为港人北上提供了更多便利。目前深港两地之间的一类口岸多达15个部分口岸24小时通关。 “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模式推广实施推动粤港两地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预计于2026年建成启用的新皇岗口岸将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通关模式旅客的通关时间有望由20分钟大幅缩减至5分钟。
支付便利化成为这一趋势的加速器。 “大湾区开户易”的推出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使用极大提升港人在内地消费的便利度。 目前在大湾区的多家停车场已经完成港牌车自动识别系统、智能支付系统升级改造车辆实现秒进秒出。 深圳市口岸设立了临时便民金融服务点可协助香港旅客掌握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扫码支付功能。
港人北上消费内容不断深入。 从通关之初只为吃一顿夜宵喝一杯奶茶到全方位采买生活必需品再到剧本杀、洗车、美容、拔牙、逛动物园等。 在香港公立医院种植一颗牙需要等5到6周。 而在深圳等内地城市市民只需提前一周预约且价格仅为香港的1/3。 因此每年都有庞大的香港居民群体到内地看牙。
对于喜爱文化艺术的港人而言“北上”参观博物馆、逛书店、看电影也是不二之选。 有香港高官就特别热衷到深圳逛书店并称赞深圳的书店格局设计创新书籍数量多且种类齐全。 而一些在港生活的“港漂”对于到深圳观看国产电影乐此不疲。
北上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以近年风靡内地的“网红”饮品店为例香港年轻人也青睐这类选择多、形式新的商品。 同时内地社交平台也逐步进入香港青年视野。 早前有机构对香港学生使用社交媒体习惯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小红书的使用率已上升至33%。
除深圳、广州等邻近城市港人旅游、购物足迹远至长沙、杭州、福州等地。 车程3小时出头的长沙成港人新旅游目的地。 香港游客品尝美食后还普遍青睐打卡长沙各类夜间消费场所喜欢修脚按摩馆、酒吧、Live house等服务质量好、消费环境优、性价比高的休闲场所。
港人北上消费也引起外媒关注。《纽约时报》在今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写道:“厌倦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糟糕的服务和有限的选择香港人开始前往深圳购买日用品、就餐、探索新的珍珠奶茶店”报道把这种现象称为“购物迁徙”指出这是对内地人涌入香港购买从昂贵包包到婴儿配方奶粉等各种商品的“逆转”。
现在深圳市民开始习惯身边随处可见的拖着旅行箱的港人他们甚至研究出一套辨别香港人的方法粤语、现金、运动鞋、双肩包。 2023年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486.19亿元首次跻身“消费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五个、广东省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 这其中香港市民也贡献了一份力。
面对日益显著的北上消费浪潮港府和企业意识到要更好地抓住这个市场机遇不能仅仅停留在“商品贸易”而需要更深度融入内地经济循环。 北部都会区便是香港主动做出的战略响应打造一个便于产业北上、承接内地资源、辐射内地市场的“桥头堡”和“融合区”。
近期消息指出北部都会区计划实施“五年免税”意在为香港企业“北上”发展产业提供平台和便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具备前瞻视野的香港企业已然成为这波“产业北上”的先行者。 它们不再仅仅将内地视为销售市场而是积极布局研发、生产乃至供应链深度融入内地的创新生态。
香港老牌生物科技公司TS成为这一趋势中的典型案例该公司推出的创新护肝科技“倍-清-肝”依托对内地健康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通过京D东等电商平台迅速打开内地市场上线首月成交额即突破百万元。 商智数据显示其整体复购率高达70%以上。 用户反馈主要集中在“熬夜后脸色不再蜡黄”“体检谷丙转氨酶指标好转”等具体体验上。
行政会议成员林健锋建议为在新注册或迁入北部都会区的企业提供五年全面免税政策涵盖利得税、区内人才的薪俸税等。 此举旨在吸引高新科技、绿色金融和高端制造业企业入驻。 尽管五年免税是一项财政投入较大的政策企业入驻带来的就业、消费等长期效益将贡献更多税收。
政府还将简化外来人才入境签证程序减免工商业及住宅物业交易印花税按投资价值提供弹性租金优惠。 北部都会区占全港面积三分之一建成后预计可容纳约250万人口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香港的国际创新科技新城。
从养老迁移到日常消费再到产业布局“北上”一词的内涵已从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演进为深港两地经济深度融合的宏大叙事。 在这一浪潮中“产业北上”悄然成为改变普通人生活的重要力量。 它让大湾区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源自香港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不仅消费选择更丰富优质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也变得更加可及和普惠。
更深层次看产业北上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迈向“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高效流通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升级为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