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韩国资本悄然渗透中国三农领域,娱乐游乐短剧生活用品全线沦陷

发布日期:2025-10-10 01:04    点击次数:131

怪不得韩国野心勃勃!资本早已遍地开花,韩企深度渗透中国这4大领域

近来,韩国影视圈接二连三引爆争议。2025年9月,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雪》一经开播就让一众中国粉丝大呼失望。原本翘首以盼,结果剧情中却冒出不少令人尴尬的文化话题,让不少观众的心凉了半截,甚至直接选择“脱粉”。还没等这个风头过去,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厨房》又掀起了新风波。剧中不仅公然曲解了历史,还赤裸裸地吹捧韩国,这种过度的“自信”让矛盾悄然推向舆论高峰。一时间中韩网友互怼、各执一词,但几乎忽视了一个更值得警惕的大问题——韩国资本早已在中国布下重重棋局,不仅仅局限在影视文化,还深耕进了娱乐、游乐场、生活用品这4大领域,渗透之深,令人咂舌。

这些表面上的剧集争议,无非是冰山一角。事实上,韩国资本早年就锁定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疆域,从内容生产到生活消费,从角色包装到文化理念推广,环环相扣。我们来细细拆解:你看短剧、追偶像、带娃游乐、买日用品的时候,也许已经身处人家的“圈套”里。

短剧圈里韩资悄然布局

今年9月,横店影视城与韩国Coco Media的合作条约一曝光,立马让人皱起了眉头。此前Coco Media还高调现身江西微短剧大会,声称要打造“中式内涵+韩式包装”的微短剧,甚至提出要把中国优质故事推向韩国、甚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样的合作让原本对横店拍摄基地引以为傲的观众内心五味杂陈——比如以后我们津津乐道的古色古香场景,说不定就会在某部韩剧里堂而皇之地被包装成“韩国传统风格”。想起前些年韩方不停把汉服、榫卯、端午、书法这些中国元素“据为己有”,现在若是连横店的大殿小楼也沦为他们的故事布景,不禁让人心头升起一丝隐隐的担忧。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条文中,Coco Media的演员有资格进入横店学院培训并考取中国演艺执照,一条龙打通本土资源。按照官方回应,目前还没有实际的项目启动,但今后会加强管理和审批流程,确实怕中国文化“变了味”,是在明晃晃敲警钟。

别说是猜想,文化输出的每一步,事实上都有迹可循。2015年,中国影视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500亿元,而短剧的日活用户逐年攀升,到2024年已超过2亿人次。这一庞大市场自然吸引着各路资本,韩国企业趁势而入。数据显示,横店每年拍摄剧集超过1500部,有超过70%的古装剧都在这里完成。如此海量的内容库,一旦启动中韩联动,很难保证“文化正品”不被再次打上神秘标签。过去几年,从《太阳的后裔》到《鱿鱼游戏》,韩剧的全球影响力有目共睹。他们也并不掩饰要借中国IP扩宽全球市场的野心,韩流真是雨露均沾,不落空档。

娱乐圈中韩企的“花式入侵”

娱乐圈是韩国企业运作最得心应手的领域。2025年4月,韩国娱乐巨头Hybe集团正式宣布落户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专注本土化K-pop偶像男团孵化。据悉,Hybe集团掌控的防弹少年团、TXT等天团早就开拓中国粉丝圈,开设专属音乐App推送新歌,还与国内音乐流媒体平台如“腾讯音乐”合作,确保自家艺人新歌上线同步。而且,他们的“本地化”策略充满精明,既用成名已久的团体大带小抢占热度,也积极发掘、打造中国本土练习生,用韩式方法提升偶像工业化水平,争抢年轻市场。

我们在现场采访中发现,Hybe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后,已经和多家国内高校展开合作,举办选秀,吸引00后、10后青少年前来报名。光2025年夏季,Hybe中国的海选报名就超过2万人,其中有超过30%是未成年学生。全国范围的“K-pop风”越来越热,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学不仅学语数外,还得跟着练唱跳妆容。舆论之中有担忧指出,韩娱常见的低龄偶像炒作、追求极致“幼态”审美,或许会模糊和稀释中国青少年的正向价值观。数据证明,这些趋势确实发生着:2023年杭州某中学调查显示,班级里70%以上的女生会模仿韩团摆拍、化妆,并以“出道练习生”为理想;而从韩娱练习生体系流入中国的,其实不只是唱跳技术,更潜移默化地带来了新一轮价值观重塑。

游乐场属于谁?悄然转手的郊外天堂

2025年9月,韩国MBK财团全盘接手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这桩交易一举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这座位于苏州市区边缘的超大乐园,原本是华谊的荣耀之作——数百亩地上集合了电影场景、乘骑、实景表演,一开始就打出“全家娱乐、文化体验”招牌。可惜这两年受经济环境以及自身内容老化影响,经营困局不可挽回,常年巨亏。2024年度,园区入园人数较高峰期下降近65%,年度亏损突破3亿元人民币。

MBK财团一向擅长捡漏:早年以60多亿元买下大陆青岛、成都等城市的海洋公园,转手翻新后重获新生。如今又悄然进入苏州电影世界。新老板火力全开:重塑园区主题区,如奶龙魔法时光成为全国最大IP乐园之一,推出现象级沉浸式大秀《状元归来》,将各类互动体验推向高潮,园区2025年第三季度客流环比增长37%,单季盈利首次转正。消息一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是他们未必知道,乐园换了东家,背后变成了韩国资本布局全产业链的一个典型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中国主题乐园行业总收入达到815亿元,而大中型乐园正成为国际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再加上MBK并未掩饰要复制韩式服务、演绎、运营管理的野心,这意味着,乐园的产品故事、表演内容,未来多多少少要染上一层“韩式滤镜”。

生活用品的“润物细无声”

与其他领域韩资多半引发争议相比,韩国艾多美在中国市场的路径则低调许多。艾多美中国自打成立就坚持合规运营,不争短期获利,反而通过严格品质、创新研发,逐步扎根。公司很早发现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与韩国截然不同,干脆在上海、广州两地设自有实验室,参与产品改良设计。短短数年,艾多美中国已在国内生活日用品、美妆护肤等品类中占据可观份额,2024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不仅进入国内生活日用品市场前十,还频繁登上“外资企业在华最佳创新品牌”榜单。

统计显示,艾多美的会员制分销网络已经涵盖全国31个省份,累计注册用户超400万人次。更关键的是,艾多美的品牌整体形象植根于“性价比+实用主义”,没有把韩风文化包装放在首位,反而迎合了国人消费主张。实际上,生活用品领域“跨国借文化”相对不明显,但市场份额的争夺战,背后依然充满资本计算。

文化输出的背后:资本裹挟与身份模糊

比起单一的经济收益,韩国资本在中国的这些领域布局,风险真正藏在文化浸润之中。韩方近些年不断试图借各种手法“包装”中华传统,自称端午、孔子、李白皆为韩国元素,甚至于春节习俗的归属也做文章。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种带有强烈意图的文化偷渡和身份模糊。如今资本升级为“联合制作、合资办厂”,试图在影视、娱乐、旅游和生活服务多线渗透,借中国本土资源打造“国际韩流”。长此以往,谁的故事、谁的美学、谁的精神内核,就有可能悄然改头换面。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总产值达到180亿元,用户规模突破2亿;中国流行音乐市场总规模约达330亿元,而中外合作偶像经济体量全年达到460亿元。正因为有如此庞大的蛋糕,韩国企业才会不遗余力投下重注。如果我们在享受娱乐、生活便利的同时,忽略了文化主体地位的坚守,难免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接收了他者的叙事、价值观甚至身份归属。

资本无国界,文化有底线。时代发展中,国际合作和商业竞争不可避免,但我们更该清醒认识到什么才是合作、创新的佳境,什么是打着资本旗号的“文化碰瓷”。守好属于中华民族的棱角和根脉,别让几代人传下来的宝贝,在不知不觉中被资本的大潮冲刷殆尽。面对层层递进的资本渗透与文化借壳,保持清醒和自省,是每一位消费者、文化从业者的责任。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上一篇:高圆圆骑自行车接6岁女儿放学,素颜出镜不修边幅,没有明星范
下一篇:嘉兴电梯广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