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核轰逼近日本,俄罗斯一针见血:日本历届政府采取敌对态度
2025年10月24日,俄罗斯空天军派出了两架图-95MS战略核轰炸机,在日本海的中立空域进行了一次长达11个小时的巡航,苏-35S战斗机全程护航,飞行路线从北海道一直延伸到本州西部空域,逼近了日本的领空。
日本航空自卫队迅速出动F-15JDJ战斗机升空进行监视并拦截,几乎在同期,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公开说:“因为日本历届政府一直采取敌对的政策,俄日之间的合作已经跌到零了。”
这次军事行动和外交表态同步发力,传递出强硬信号,说明两国关系已经跌到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迈入了全面对峙和战略猜疑的新局面。
图-95MS的出动
到2025年10月,日本海上的中立水域再次引起国际关注。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两架图-95MS“熊式”战略轰炸机在10月24日进行了一次长达14个小时的战略巡航,过程中,苏-35S和苏-30SM战斗机全程护航。
这次行动和8月19日的例行飞行相呼应,反映出俄罗斯一直关注东北亚局势的态度。而这次巡航的路线紧贴日本海的国际空域,距离日本本土海岸线不到200公里,飞行路线还穿越了宗谷海峡和津轻海峡等重要水道。
图-95MS作为冷战时期遗留的升级版,其设计参数依然具有威慑效果。这款飞机搭载四台NK-12ML涡桨发动机,结合反转螺旋桨的设计,能够在855千米每小时的最高速度下,携带20.8吨弹药持续飞行约11000公里。
它的武器舱里配备了6枚KH-555巡航导弹,射程达3000公里,可以打遍日本全境。而新型KH-101隐身巡航导弹,通过减小雷达反射面积,突防成功率提升到0.72。这种“平台搭配弹药”的方式,让图-95MS在非核威慑方面依然具有很高的战略重要性。
俄罗斯空天军的操作流程显示,这种巡航是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定义的飞行路线进行的。到2025年9月26日左右,俄军在巴伦支海与鄂霍次克海附近的类似行动中,曾遭遇挪威F-16和日本F-15J战机的伴飞,但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无线电警示或机动对抗的迹象。
这种“存在即威慑”的策略,跟美军B-1B轰炸机在加勒比海进行的“模拟攻击”完全不同,体现出俄罗斯在战略平衡方面的独到理解。
日俄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这次行动中,轰炸机在中立空域悠然飞行,没有越过日本领空,但它的航线安排非常有针对性,涵盖了日本的主要人口稠密区和敏感军事区域,明显是想测试日本在防空识别圈的反应速度,也展示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投送和持续作战的能力。
回想2025年,俄罗斯挺活跃的,在这片区域多次搞类似的行动。8月那会儿,俄军“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在日本海发射了“口径”巡航导弹,还派出了图-95MS进行模拟打击敌方战略目标,充分展现了海空联合作战的精准打击能力和核威慑实力。
这类演习不仅展示了战术配合的水平,也传达了一个清楚的政治信号:即使在乌克兰战场上还在持续投入,俄罗斯依然有能力、有意愿对亚太地区施加高强度的战略压力。
佩斯科夫所说的“不友好政策”,实际上就是日本这些年在俄战略上的根本变化。从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日本很快就加入了西方阵营,成了亚洲国家中对俄制裁最积极的代表。
具体来说,措施有冻结俄罗斯在日本的资产、禁止高端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对俄出口,以及加入G7对俄的金融和能源制裁体系。这些动作对本就不太稳固的俄日经济关系造成了很大冲击,双边贸易额也大幅下降。
截止目前,日本已经开启了14次对俄制裁行动,其中包括冻结131位俄罗斯公民的财产、禁止38种商品入口,以及撤销俄罗斯的最惠国待遇。到2025年1月,俄方将单方面终止六个“日本中心”的运营协议,作为对东京跟随北约东扩的直接反应。
特别让人关注的是,日本在领土争议上的态度十分强硬。自从2010年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国后岛以后,日方在2022年4月首次在《外交蓝皮书》中把北方四岛定义为“被非法占领的日本领土”。
这种说法打破了1956年《苏日共同宣言》设定的谈判基础,让和平条约的会谈从2022年3月开始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2025年9月的发言里,更加挑衅了:“南千岛群岛的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那是俄罗斯的主权领土。”
日本的夹缝困境
同时,日本安全战略变得更加激进,这也让俄方的敌意进一步升级。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上台后明确表示要把防卫开支提高到GDP的2%,完全对标北约的标准。
她带头加强美日同盟关系,积极投入“印太战略”下的多边军事合作项目,比如7月举办的“太平洋坚定力量”联合军演,参演兵力多达4.5万人,演习范围甚至接近俄罗斯远东的军事基地。
日本也在加快推进“反击能力”,也就是远程打击力量的建设,打算部署高超音速导弹和远程巡航导弹,这一动作被俄方看作是直接的威胁。
俄罗斯也不含糊,全面收紧了和日本的合作空间,不仅宣布双方合作“归零”,还把日本列为“不友好国家”,限制他们的公民入境,停止了多项双边交流渠道。
俄罗斯在军事领域也在加大和朝鲜的合作力度,2025年3月,双方领导人会谈后达成了军事支持的协议,朝鲜提供炮弹和无人机给俄罗斯,而俄方则开放远东港口给朝鲜,用于军事技术上的帮助。
这举动不仅帮俄军缓解了需求紧张,还在地缘格局上形成了对日本的南北夹击。一来二去,俄罗斯和中国在2025年多次联合展开战略巡航,飞机频繁穿越日本海跟东海,进一步挤压了日本的战略余地。
更关键的是,日本社会的心理脆弱性。作为全球唯一曾经遭受核攻击的国家,日本民众对核威慑和战略轰炸机靠近的事情反应特别激烈。这次图-95MS巡航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纷纷联想到战争危险再次升温的可能性。
到2025年3月,政府公布了在“台湾有事”这个假设情况下的居民疏散方案,计划把冲绳的12万人搬到九州去。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对安全形势变差的担忧就变得普遍起来,焦虑情绪也在升温。
虽然自卫队提高了警戒级别,但面对拥有核常两用战略平台和日益复杂的多边威胁,公众开始对“无核三原则”能不能坚持下去,以及国家的防御能力是否足够,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从整个区域的局势来看,俄日关系变得紧张也是更大范围地缘格局调整的一环。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旨在遏制中俄,而俄罗斯则以“转向东方”来应对西方的压力,强化与中国、朝鲜的合作,打造新的战略中心。
日本夹在中间,既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网,又难以自己破解俄朝联手带来的压力,战略自主权受到了不少限制。而且,中日之间的关系因为钓鱼岛的争端、台海的局势以及军备竞赛一直很紧张,导致日本在多方面同时受压,安全上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结语
从长远来看,俄日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领土争端就像两国关系中的“死结”一样,尤其是在日本坚持强硬立场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让步的余地。而日本跟随美国遏制俄罗斯的策略,也让双方的矛盾变得更深了,紧张局势愈发加剧。
俄罗斯利用图-95MS等战略武器靠近行动,既是在回应日本的不友好举动,也是在向美国传达一个信息:东北亚地区的军事扩张不能随意放开。
随着东北亚几大国之间竞争愈发激烈,俄日之间的军事摩擦或许会变成常态。大家都在琢磨怎么防止局势失控,毕竟,这可不只是两国的事儿,而是整个地区共同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