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破解难题,竟是网上抄的,哈萨比斯都尴尬了
最近,科技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刚开始听着特别振奋人心,说是一个叫GPT-5的人工智能,竟然一下子解决了十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太厉害了,感觉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就要变成现实了。
毕竟,数学难题,尤其是一些困扰了科学家们几十上百年的问题,一直被看作是人类智慧的巅峰。
现在一个机器,据说只用了一个周末就给解决了,这听起来确实有点颠覆大家的认知。
可没过两天,事情就出现了反转,原来这整件事是个大乌龙。
大家的热情还没退去,就发现事实跟最开始传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下子,之前大力宣传这件事的美国公司OpenAI就有点尴尬了。
就连人工智能领域的其他顶尖专家,比如谷歌DeepMind公司的老板哈萨比斯,都公开说这事“太尴尬了”。
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听起来能改变世界的重大突破,怎么就成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捋清楚。
事情的起因是OpenAI公司的一位科学家,在社交媒体上特别激动地分享了一件事。
他说,有两位研究人员,借助一个叫做“GPT-5 Pro”的先进人工智能模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个著名的“埃尔德什难题”。
这个“埃尔德什难题”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位非常传奇的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提出来的一系列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很多都非常难,几十年来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聪明的数学家去挑战。
所以,当“GPT-5”和“解决十个埃尔德什难题”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时,产生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消息一传开,OpenAI公司内部从科学家到高管,都纷纷转发宣传,气氛烘托得相当到位。
一时间,网络上到处都是关于人工智能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讨论。
很多人都在想,是不是那个能像人一样独立思考、进行创造的人工智能真的要来了?
这让整个科技界都感到非常兴奋,也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想象。
然而,就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些懂行的专家和细心的网友开始发现不对劲的地方。
他们去看了那两位研究人员发表的原始论文,发现里面的说法和外面传的,有很大的出入。
首先,人家论文里写得非常严谨,他们说的是通过向GPT-5进行大量的提问和查询,最终“找到”了这十个问题的解答。
请注意这个词,“找到”,而不是“创造”或者“破解”。
这两者之间有天大的区别。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说,让你去写一部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这是“创造”。
而让你去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从亿万本书里找到那本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小说,这是“找到”。
GPT-5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后面那个效率高得吓人的图书管理员,而不是前面那个进行原创的作家。
它并没有自己从头开始推导和证明这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而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在已经存在的人类知识库,也就是海量的科学文献里,把答案给翻了出来。
紧接着,更关键的一个事实浮出水面:这十个所谓的“未解难题”,其实早就被人类数学家给解决了。
只不过,有一个专门收集和记录这些难题的网站,叫“erdosproblems.com”,信息更新得比较慢,上面还把这些问题标记为“开放”或者“未解决”。
这个网站的维护者,一位英国的数学家,也很快出来澄清。
他说,网站上标注“开放”,只是表示他个人还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代表全世界的数学界都还没解决。
这下子,事情就彻底清楚了。
整件事就是由两个误会叠加造成的。
第一个误会,是把一个非官方、更新不及时的个人网站,当成了权威的“世界难题榜单”。
第二个误会,是把人工智能“高效地检索信息”的能力,误解成了“独立地进行科学创造”。
这两个误会碰到一起,再经过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放大,就演变成了一场“GPT-5破解世纪难题”的乌龙事件。
这件事发生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几位领军人物也发表了看法。
除了前面提到的谷歌DeepMind老板觉得尴尬,另一位图灵奖得主、在Meta公司负责人工智能研究的杨立昆更是直言不讳地嘲讽说,OpenAI这波操作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说明,在真正的专家眼里,这种混淆概念、过度宣传的做法,不仅无益,反而有损于整个行业的声誉。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是不是就说明GPT-5一无是处呢?
当然也不是。
虽然它没有像大家最初想象的那样成为一个“数学家”,但它展现出的能力,依然非常惊人,并且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我们想一下,现在的科学文献数量已经多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每年全世界发表的论文数以百万计,一个科学家穷其一生,也只能阅读自己领域里很小一部分的文献。
这就导致了很多知识壁垒,有时候一个领域的研究者辛辛苦苦在攻克一个难题,却不知道在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早就有人提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法。
而GPT-5这次所做的,恰恰就是打破这种壁垒。
它能快速阅读、理解和关联海量的知识,把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解决方案给找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它虽然不是一个创造者,但它是一个顶级的“科研助理”。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节省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避免重复性的劳动,让他们把宝贵的精力集中在真正的创新和思考上。
著名的数学家陶哲轩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他认为,现阶段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更有价值的应用,可能不是去直接挑战那些最顶尖的难题,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帮助科研人员处理那些繁琐、耗时的工作。
比如,检查一个长篇证明里有没有逻辑漏洞,或者把一个领域的理论知识,用另一个领域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寻找潜在的联系。
所以,这场风波给我们带来的,不应该只是看个热闹或者嘲笑一下OpenAI的尴尬。
它更像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应该如何更理性、更务实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发展我们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口号所迷惑,不能总想着搞一些“一鸣惊人”的大新闻。
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踏踏实实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去。
比如,我们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来优化工厂的生产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能不能用它来辅助医生诊断疾病,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能不能用它来加速新材料、新药物的研发,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这些应用可能听起来没有“破解世纪难题”那么酷炫,但它们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总而言之,这次的乌龙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中的浮躁一面,但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现阶段的真正价值所在。
它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工具,一个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信息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的“超级助理”。
我们对它应该有合理的期待,既要对所谓的“原创性突破”保持审慎和严格的检验,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利用它作为辅助工具的巨大潜力。
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技术才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停留在几个吸引眼球的标题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