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摆拍式敬老,一块香薰石,点亮邻里温情
说真的,现在这年头,一听到“社区活动”四个字,我脑子里自动弹出的画面就是:一群大爷大妈排排坐,背景是一条红得发亮的横幅,手里统一拿着某种“纪念品”,对着镜头露出整齐划一又略带僵硬的微笑。
所以,当我刷到沈阳长兴社区那个《重阳敬老 香约邻里》的帖子时,心里那点小九九又开始活泛了:啧,不会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吧?
这倒不是我天生带刺,实在是见多了“线上尽孝”和“摆拍式敬老”的骚操作。
在朋友圈里转发一篇《父母必读的养生秘籍》,感觉自己就成了当代孝子;社区组织个活动,重点全在照片拍得好不好看,能不能凑够九宫格发个工作简报。
至于老人家们到底乐不乐意,开心不开心,好像没那么重要。
但当我点开图片,看到一位王阿姨捏着手里那个刚脱模、边缘还有点毛糙的星星扩香石,笑得跟朵花儿似的,我那点愤世嫉俗的小心思突然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那笑容,实在是太“野生”了,野生到你一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了半天角度才挤出来的。
讲道理,王阿姨在活动开始前,跟在场的多数人没啥区别。
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碰上了能点头笑笑,但要说能坐下来唠上半天嗑,那还真差点火候。
退休生活这玩意儿,听着是挺美,可真过起来,那滋味就复杂了。
从几十年如一日的“单位人”,猛地一下切换到无所事事的“社区人”,心里那落差,跟从热炕头直接掉进冰窟窿里没啥两样。
失落感?
那都是轻的,严重点的,会觉得自己成了社会的“编外人员”。
可当那堆石膏粉、模具和精油一发下来,整个场子的化学反应就开始了。
空气里瞬间充满了“哎呀,我水放多了”“你那个怎么搅得那么匀乎”“快给我闻闻,你选的啥味儿”这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对话。
前一秒还保持着社交距离的大爷大妈,下一秒就为了一个搅拌技巧,凑在一起当起了“科研小组”。
你看,破冰就这么简单,根本用不着什么声嘶力竭的团建游戏,一包石膏粉就够了。
这活动真正的高明之处,就在这儿。
它没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是提供了一个由头,一个让大家能名正言顺地“凑在一起玩”的由头。
亲手做点啥,这事儿自带一种返璞归真的魔力。
当你眼瞅着一滩软趴趴的“泥巴”,在自己手里变成一个有模有样、还能散发香味的小玩意儿,那种满足感,比中了彩票还实在。
它无声地告诉你:嘿,老伙计,你还行啊,还能创造美呢。
对许多退休后价值感一路滑坡的老人来说,这种来自内心的肯定,比什么都金贵。
说白了,长兴社区这次算是把老年人的心理给拿捏住了。
这帮操劳了一辈子的“前浪”们,你给他们发点米面油,他们会说谢谢,但心里不一定真有多大波澜。
可你要是让他们自己动手,找回一点当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感觉,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根据《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经常参与社交和手工类活动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比不参与的同龄人要慢得多。
你看,这不光是图一乐,这还是科学养生呢。
当然,咱们也别光唱赞歌。
这种活动能不能复制,能不能遍地开花?
还真不好说。
关键还得看组织者那颗心,是真的想为老人们找点乐子,还是只想给自己脸上贴金。
如果整个过程都是冷冰冰的走流程,那再新奇的活动,最后也只会变成一场尴尬的集体表演。
未来的社区养老,我看就该多来点这种“不务正业”的事儿。
别总把老年人当成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身体里还藏着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呢。
给他们一个舞台,一个工具包,说不定他们能给你造出个“奇迹”来。
就像那块小小的香薰石,看似不起眼,却用一缕淡淡的清香,串起了整个社区的温情,这味道,可比任何空气清新剂都上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