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日本暗中谋划,美国弃用的轨道炮重现,明显针对中国导弹

发布日期:2025-11-22 20:33    点击次数:142

几年前,美国军方宣布电磁轨道炮项目因为技术难关和预算难题而“宣告失败”,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项被视作未来战斗武器方向的技术遇到重大阻碍。但最近的消息不禁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突然宣布重新启动这个项目,而且目标直指中国的导弹力量。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背后似乎还隐约能看到日本长期低调进行测试的影子。这不免让人猜测,这可能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暗中操作”。

电磁轨道炮,用电磁力取代传统火药来推动弹丸,能达到超快的速度,射程也相当远,弹药成本相对低一些。美国之前对它寄予厚望,定下的目标是炮口动能达到几十兆焦,射程要几百公里,但这条路上的难题不少,比如在高速发射过程中轨道会严重磨损,寿命也变得很难保证,结果这个项目就搁置了。

如今,通用原子公司声称他们已经破解了轨道磨损等关键技术难题。不过得留心,这次“复活”的轨道炮,设计目标和应用场景可大不一样了。它不再把远程打击地面目标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明确转向防空反导,还特别用于填补关岛等要点区域的导弹防御空白。公司领导直言不讳,表示新系统是专为应对中国远程火力的“饱和攻击”威胁而设计的。

美国军方觉得,现有的“宙斯盾”系统和拦截导弹的防御体系,在面对大批低价导弹和无人机的集中攻击时,可能会出现拦截成本太高、容量又不足的情况。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动能弹头比拦截导弹便宜得多,如果能够实现高发射速度,理论上就能提供一种既高效又低价的最后阶段防御手段。这样一来,反映出美国在将防御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并把中国列为主要“对手”的背景下,在武器技术研发方面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在美国轨道炮项目“静悄悄”的这几年,日本却在这一领域“发展得飞快”。他们采取了更为实际的技术路线,专注于研制中小口径的电磁轨道炮,首要目标就是应对反导拦截任务。

日本的“飞鸟”号试验舰已经成为测试电磁武器的关键平台。公开消息显示,从2023年开始,日本自卫队多次在“飞鸟”号上进行海上电磁轨道炮的实弹试验,还声称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达到了每秒2000米的初速,基本解决了导轨磨损的问题。到2025年,日本方面更宣布,他们的轨道炮以近7马赫的速度成功击中了靶船,显示出拦截高速目标的能力。防卫省明确表示,这种轨道炮的研发展示了对抗高超音速导弹的决心,也希望减少对像“标准-3”这样价格昂贵的拦截导弹的依赖。

日美两国在防务科技合作得挺紧密,人员交流也很频繁。有报道显示,日本的工程师曾被调到美国海军研究机构,与美方的电磁武器开发团队交流。日本防卫省多次表示,希望通过合作推动相关研发工作。所以外界普遍觉得,日本在电磁轨道炮方面的快速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技术支撑。有人猜测的模式是:美国借助日本作为前沿测试平台,在相对低调的环境里验证技术、收集数据,等技术成熟了,再把成果融回自己国家的武器系统。

美国重新启动轨道炮项目,并把重点放在关岛,这个动作意思挺明显的。关岛在第二岛链上,可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中坚力量,强化那里的防御,尤其是反导体系,实际上就是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能稳得住、能灵活行动。这个举动也透露出,美国越来越担心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逐步增强,这让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布局。

不过,这种增强自家防御能力、专门针对某个对手的武器研发,总归会给东亚的局势带点压力。很可能会推动军备竞赛的步伐加快。一方如果不停搞先进的防御体系,另一方大概就会想办法研发更牛、更猛,或者更多、更具突防效果的进攻武器,以保持威慑力,这样一来,“矛”与“盾”的对抗就会不断升级,形成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循环。

而且,美日之间这种紧密的军事技术合作,尤其是涉及那些高端的进攻和防御武器技术的共享,更加巩固了两国的联盟关系,但也让邻近国家的安全担忧变得更重,可能会打破本来就脆弱的地区战略互信。

美国电磁轨道炮的“复活”故事,可不只是单纯的一项军事技术起伏那么简单,它折射出在大国角逐的背景下,军事研发的新模式、战略上的焦虑感具体表现出来,以及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复杂变化。这场关于“动能弹丸”与“飞行导弹”的较量,还会继续激烈进行。对区域国家来说,要想守住和平与稳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保持清醒,拥有远见卓识。



上一篇:俄军17万攻不破红军城,乌克兰吹响反攻号角,泽连斯基称胜利在望
下一篇:郑丽文一句“用武力护台”震惊众人,解放军实战演练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