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之败Ⅱ(111):杜聿明的“私心”
杜聿明为什么坚持走海路撤退而不走陆路,除了众人分析的走陆路会极有可能发生的、诸多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之外,还有他的私心在作祟。因为这一天,葫芦岛来了一位神秘客人,南京国防部第三厅的副厅长许朗轩。
原来,东北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华东战场又阴云密布起来,自从10月15日,杜聿明正准备从徐州赴商丘指挥作战之时,被蒋介石抓了差,临时抽调到北平,参与到东北战局中来。而杜聿明这个“外人”到北平参战之时,锦州城已经失守,东西两兵团进攻援锦受挫,恼羞成怒、一意孤行的蒋介石又提出了极不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收复锦州作战计划,虽然遭到卫立煌等人的强烈反对而仍然固执己见,强令众将领执行。而夹在蒋介石和卫立煌之间的杜聿明,日子难过极了,他明知蒋介石的决策不对,也进行了说明、指责甚至是抗争,然而,蒋介石却如牛皮糖般黏上了杜聿明,认为只有杜聿明才能执行自己的命令,只有杜聿明才能把东北的主力部队带好,只有杜聿明才能取代卫立煌指挥,将东北大局转败为胜。于是,杜聿明便被蒋介石的君臣伦理道德绑架了,放到东北战局的烤架上,快速地烤干他的肉体与精神。
而这个时候,徐州“剿总”的总司令刘峙却成了失去灵魂的总司令,除了下达一个让各部队原地布防,警戒解放军的攻击之外,竟然没有调整一兵一卒的部署。整个部队成了东至海州,西到商丘柳林车站、长达数百公里的一字长蛇阵,攻其首,尾巴根本动弹不得,揪其尾,脑袋也扭不过来,就是打它的七寸、心脏所在,首尾也难以及时支援。
对于这条沿陇海铁路摆放的僵硬的“一字长蛇阵”,不能说大伙都没有警觉,何应钦首先提出了一个“淮河战略”,提出守江必先守淮,要把徐州“剿总”的主力部队,一部撤到淮河南岸,以蚌埠为中心,加强淮河防务,一部沿津浦路蚌埠到徐州段摆设,做主动防御作战。后来,又进行了修订、更正,大致确定下来,以何应钦“淮河战略”为基本版本的徐蚌会战(后来的以徐州为中心的徐蚌会战计划,是国民党军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修订版”),而且就人选问题,还要发生大的变动,先是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的兵力,联合作战,被白拒绝。后又让宋希濂取代杜聿明,出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宋不积极,后又被蒋介石亲自否决,因为此时东北战事即将落幕,他最信任的学生杜聿明已经腾出手来了。
此次许朗轩前来,就是来征求杜聿明意见的,因为此时,杜聿明已经暗自向蒋介石答应,自己愿意回去重新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并将这一消息转告刘峙和自己的正、副参谋长舒适存、文强,意思是哥马上就要回去了,以稳定徐州方面的“心”。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许朗轩来了,因为何应钦的“淮河战略”和南京国防部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基本上有两个版本,一是撤退到淮河以南,坚守淮河一线;一是沿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做攻势防御,对于这两个方案,杜聿明比较赞成前者。而赞成前者,就有一个问题出来了,那就是要放弃军事重镇徐州,杜聿明于是“私心”作祟,想了两件“美事”,一是我在葫芦岛再盘桓几天,刘峙就把徐州给放弃了,部队也就撤到淮河南岸去了,丢失徐州的责任,由他刘福将背着,与我杜聿明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二是杜聿明想,东进兵团嘛,好歹也是十余万人马,干脆装船,跟随杜某到徐蚌前线去,那也是一个妥妥的大兵团啊。
于是,杜聿明爽快地向南京国防部三厅副厅长许朗轩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赞成徐蚌会战第一案,并向蒋介石发电说,等自己完成了总统交代给自己的葫芦岛撤退任务之后,马上到徐州视事。同时还说明了目前葫芦岛驻军的状况,并向蒋介石要求,将这些部队编作一个兵团,由自己亲自率领,从海州或上海登陆,立即加入徐蚌战团,守护南京北大门,确保国民党军队在华东打一个大胜仗。
很快,蒋介石便回了电报,对杜聿明的态度,大加赞扬,又慰藉了一番,才说:“部队去向的问题,我还得和傅作义商量商量。” #俗人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