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文艺青年逆袭成开国元帅

发布日期:2025-08-05 23:31    点击次数:85

自1919年初至1920年底,将近两千名中国进步青年远渡重洋,赴法国寻求知识,“勤奋劳作,节俭求知”。其中,不乏对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也有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成就斐然的杰出人才,例如钱三强、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对中国社会的革命进程和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陈毅

文艺青年觉醒

陈毅,1901年8月26日,在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呱呱坠地,原名世俊,字仲弘。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精通琴棋书画,尤其擅长书法。在父亲的熏陶下,陈毅自幼兴趣广泛,尤其对文学情有独钟。五岁起,他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勤奋好学,深得老师青睐。十五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德胜乡高等小学,随后不久便顺利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

家境日渐衰落,陈毅在成都求学之际,便开始积极探索生存之道。起初,他立志投身军旅,然而目睹军阀间的混战,所带来的灾难深重,使得他放弃了这一念头。恰逢吴玉章在成都推广赴法勤工俭学的理念,陈毅对此积极响应,于1919年毅然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征程。

他后来回忆道:“自10月抵达马赛起,直至年底赴巴黎,直至1921年10月归国。在这段为期两年的时光里,我投身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密切关注着俄国革命的动态,同时,我广泛涉猎法国文学,尤其钟爱卢梭与雨果的作品。”

在旅法期间,陈毅先生开始大量投身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包括诗歌、通讯、杂感等,陆续在沪上及京城的各大报刊上发表,使他迅速成为了一位瞩目的文人。

在巴黎求学期间,陈毅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李富春等革命志士。这些交往对他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与周恩来的结识,更成为他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挚友与导师。他们的友谊如长河般流淌,贯穿了整个革命历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党的先驱蔡和森在法国主动寻觅陈毅,力图将其吸纳为中共党员。然而,彼时的陈毅仅怀揣成为一名文艺青年的梦想,心系自由,不愿被党组织的种种规范所束缚。他当时一心想继续深造,期望未来能成为翻译家或投身报业。

于巴黎逗留期间,陈毅崭露头角,成为捍卫中国学生权益的杰出领袖之一。1921年10月,他因积极组织和参与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抗争活动,触怒了法国当局,随后被押解归国。

历经海外的风雨洗礼,陈毅顿悟其中真谛,他深刻认识到,文学与文艺虽能间接助力国家,但相较之下,革命的道路更为直接且高效。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将毕生追求锁定于投身革命,而将文学与文艺视为自己的业余兴趣所在。1922年,陈毅同志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

1923年春,陈毅在重庆的《新蜀报》担任文艺副刊的主笔,同年秋季,他赴北京中法大学深造,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的领导下,陈毅积极参与并投身于工人和学生的革命运动。

陈毅自中法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为我国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生涯。他将个人生计乃至生命置于次要地位,全心全意地致力于革命事业。1926年,他毕业之后,便投身于领导“三一八”爱国运动的斗争之中。

1926年八月,根据党组织的部署,他肩负使命,前往四川万县,致力于川军的统战工作,旨在促进川军对北伐战争的积极响应。同年十一月,他被调任至重庆。参加刘伯承等领导暴动。

1927年春季,陈毅踏足武汉,肩负重任于中国军事政治学校(亦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担任政治部文书一职。然而,他的真实身份却鲜为人知,实则担任着中共支部书记的隐蔽角色。与他并肩作战的,是享有盛誉的共产党员恽代英。

02、南昌起义

1927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陈毅所在的军事政治学校被改编为张发奎所领导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此刻,陈毅惊讶地发现恽代英已多日未曾露面,方知恽代英已秘密前往南昌,投身于南昌起义的组织工作。他不仅成为了前敌委员会的委员,更是起义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之一。南昌起义的领导层由周恩来担任书记,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叶挺等均担任委员。

8月2日,教导团沿长江顺流东进,抵达九江时,遭张发奎部缴械。张发奎宣称,共产党人已发动南昌起义,随即宣布教导团解散。此时,陈毅方悉南昌起义的讯息。其后,他与教导团特务连的肖劲紧随其后,急切追赶南昌起义的队伍。

8月6日,他们抵达南昌,却惊讶地发现部队正准备南迁。二人毫不犹豫,奋力疾驰,终是如愿以偿。于抚州巧遇南昌起义的队伍。众人有幸一睹起义的领袖周恩来,重逢之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周恩来向他们下达了一项任务,即前往与一支意图加入起义军的绿林武装取得联系。

二人抵达约定会合的地点,却久久不见绿林武装的踪影。就在这当口,追赶起义军的国民党军队突然杀到,他们尚未来得及逃脱,便被生擒。原来,那支绿林武装在听闻起义部队已撤离抚州之后,便放弃了会合计划。陈毅二人巧妙地设计,最终成功摆脱了国民党的追捕。心急如焚的他们,再次踏上追赴起义部队的路程。经过两天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在江西宜黄追上了起义部队。抵达起义指挥部后,周恩来安排陈毅前往73团担任政治指导员一职。对于一个本就文弱书生的陈毅来说,一出道便成为团级干部,其起点之高不言而喻。须知当时,陈赓还只是个营长,林彪只是个连长,而粟裕更是仅是一名班长,他们已经在前线持枪奋战了数年之久。

坚定的革命者

南昌起义的部队在撤退南下的过程中,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加之部队未能进行充分的动员和行军准备,士兵们对此次起义的意义认识模糊,导致军心不稳,逃兵现象严重。短短三日的行军,部队实力已损失超过三分之一,遗弃的子弹几乎达到一半,迫击炮全部遗失,大炮也损失数尊,逃亡和病故的士兵接近四千人。会昌战役之后,部队的元气遭受重创,一个多月的行军途中,因逃跑、生病等原因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超过万人。

9月19日,起义部队抵达广东大埔县,随后在三河坝实施分兵。周士第与朱德率领的第九军一部及第二十五师,共计四千余人,担负起驻守三河坝的重任,负责对梅州方向国民党军的警戒。与此同时,谭平山、周恩来、张国焘等人率领的机关部队进驻汕头,而贺龙、叶挺则率主力部队挺进潮州。

周士第、李硕勋(25师党代表)以及朱德等同志留守三河坝,历经三天三夜的英勇抗击,成功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的使命。然而,起义军在此次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为维护我军实力,我们不得不撤退战斗,迅速追上主力部队。当夜,他们抵达饶平北部的茂芝,次日拂晓时分,遭遇了由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率领的起义军官兵约200余人(其中就包括粟裕同志),这才得知11军24师和20军在潮汕的战役中已经失利。

此刻,我军仅剩约800名战士,他们疲惫不堪。周士第、三位团长以及李陶(李硕勋)等纷纷离队,朱德则肩负起全面指挥的重任。

朱德言:“若尔等意欲放弃斗争,自可离去;即便我手握枪械无数,革命之心仍旧坚定不移。”

彼时,部队所处的境遇异常艰险,四面楚歌,孤立无援,被迫于山林间扎营。官兵们忍饥受寒,诸多意志不坚者,甚至包括师长、团长,纷纷逃离,各营、连的领导层亦多有离队。军级干部仅剩朱德一人,团级干部仅存王尔琢与陈毅。

有人力劝陈毅辞去军职,言道:“你身为一名知识分子,未曾亲身参与战斗,也未领兵作战,我们这些人是久经沙场,而今部队状况堪忧,一旦有所接触便易受挫,不如选择隐匿,穿上便服悄然离去,以免沦为阶下囚。”

陈毅曾言:“我选择坚守,手持武器,我能击溃土豪劣绅。若我脱离队伍,反动势力便会对我下手。你们若需离去,请留下武器,我们仍旧继续革命之路。队伍的存续,便是我们的生存之基。须有革命的豪情,在逆境中坚守不退。即便个人付出牺牲,革命的光明前景依旧可期。携械逃走,实乃最大的耻辱。”

陈毅当时仅是一名空降的团级政工干部,政工干部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甚至对他的意见置若罔闻。然而,面对这危急关头,陈毅毅然选择留下并坚持到底,这份勇气与毅力实属不易。

他坚定革命。

04、井冈山三杰

以73团为基石,改编为一营,规模可观,下辖四个连队;74团则组成了第二营,而朱德同志所领导的教导团则构成了第三营,整个部队被冠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称号。至此,朱德同志方才确立为这支部队的核心领导。

陈毅不仅大力推进政治思想工作,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彰显了勇敢与担当。在行军途中,朱德主持的一次整军会议上,陈毅果断下令处决了三名作恶多端的士兵,从而确立了自身的权威,并转变了部分人对他的原有认知。

自此,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将这只部队紧紧掌握在手中。该部队在江西与广东的边界地区辗转作战,成功保住了革命武装的力量。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王尔琢携手参与了那场规模浩大的湘南暴动,参与者逾数十万。在此过程中,他们共同创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被任命为师长,陈毅担任党代表,而王尔琢则肩负起参谋长的重任。

1928年四月,陈毅与朱德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区域,与毛泽东实现了胜利会师。自此,井冈山上汇聚了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位杰出领导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山上的“三大领导人”。

陈毅同志曾先后担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等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并坚决捍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保卫战。

1929年伊始,陈毅伴随红四军主力,踏上井冈山下的征程,挺进赣南、闽西地区。1929年二月,担任第一纵队的党代表,与纵队长林彪并肩作战,带领部队参与了诸如大柏地战役与汀州攻占战等多次激战。

1929年6月,我主持召开了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成功当选为前委书记。会议结束后,我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面汇报了红四军的最新情况。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我受命代中共中央起草了一封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其中充分体现了对毛泽东同志正确主张的支持。

重返红四军阵营后,我积极参与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工作,协助其召开了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共同制定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

05、共和国元帅

自1932年起,陈毅同志相继担任红六军政治委员、第二十二军军长以及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反“围剿”战役。1934年8月,陈毅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不幸遭受重伤。

1934年10月,随着第一方面军踏上长征之路,他肩负重任,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的主任,毅然决然地留在了苏区,继续为革命事业顽强拼搏。1934年8月,指挥作战负重伤。

1934年秋季,随着第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进入长征,陈毅同志接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的要职,毅然决然地留驻苏区,继续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

1935年4月,遵照遵义会议所确立的方针,分局书记项英与我共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会上,我们明确了必须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以此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新高潮做好充分准备。

1936年12月,陈毅将军在梅岭之地,遭国民党军队围困长达20日之久。面对脱身无望的困境,他遂挥毫泼墨,创作了《梅岭三章》。

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之际,我们秉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信念,主动与项英携手,积极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展开合作抗日的谈判。

1937年9月,我抵达南昌,从而与中共中央重拾了中断近三年的联系。

1937年11月,陈毅肩负着中共中央的指示,踏上了前往湘赣边区的征程。在这片土地上,他险些因当地领导人对其指示精神的不解而遭遇不测。不久之后,他又转赴皖浙赣边区,成功传达了党中央的命令,使得当地的游击队得以迅速下山,融入新四军的行列。

1938年1月,肩负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的重任,我率领第一、第二支队英勇挺进苏南,以茅山为核心,成功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后,担任江南指挥部的指挥官,我率领部队在南京与上海之间展开了对日伪军的顽强打击。继而,我带领苏南的主力部队跨过长江,肩负起苏北指挥部的指挥职责。

1940年10月,我军指挥黄桥战役,最终实现了军事与政治的双重胜利。紧接着,部队北上,于盐城与八路军南下部队成功会师,此举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开启了华中抗日的新篇章。

1940年11月,陈毅临时代理华中总指挥部的总指挥一职,与政委刘少奇并肩,共同指挥华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得以重建,我担任了新四军的代军长一职。在此期间,我与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共同指挥华中地区的9万部队,坚定不移地投身抗战,积极拓展并稳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1943年11月,我抵达延安,积极参与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事宜。在此期间,我亦持续通过电报,对华中地区及新四军的工作提供指导。

1945年6月,他光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抗日战争的胜利之际,他肩负重任,担任新四军军长及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要职,全面指挥华中与山东地区的八路军及新四军,抵御超过五十万国民党军队对华东解放区的猛烈进攻。

1947年1月,肩负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重任,与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等人并肩作战,领导部队接连在宿(迁)北、鲁南、莱芜等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

1947年五月,我军指挥了孟良固战役,成功击败了装备精良的美械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从而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战略重点进攻。

1947年的金秋时节,依照中共中央的战略规划,我军与粟裕将军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展开外线作战,勇闯豫皖苏地区。在此过程中,我们与刘伯承、邓小平的野战军,以及陈赓、谢富治的部队紧密协同,在中原战场上大举围歼敌军,迫使国民党军队陷入不利境地。这一举措对于改变全国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8年五月,肩负重任,同时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以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的职务。

自1948年11月至翌年4月,身为总前委的一员,我积极参与了淮海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指挥工作,成功解放了徐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以及东南广阔的广大区域。1949年5月,任上海市长。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们持续调度军队,致力于解放东南沿海的各个岛屿,同时剿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地方土匪。在此基础上,我们着手筹建华东海军、空军及陆军技术兵种,不断强化军队的现代化与正规化建设。

1954年,他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以及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重要职务。

1955年,他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之尊荣。



上一篇:河村贞雄:在湖北天门投降的日军第一三二师团步兵第98旅团长
下一篇:明末清初蒙古部落,为啥宁投满清也不归顺林丹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