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苹果人安卓人:一场精心设计的鄙视链狂欢!普通人为何争当歧视游戏的玩家?

发布日期:2025-10-07 08:52    点击次数:97

户晨风的账号消失那天,我正在朋友圈刷到第三条关于“苹果人安卓人”的争论。有人骂他活该,说这种煽动财富歧视的大V早该被封;有人惋惜,觉得“虽然观点极端,但至少说真话”;还有人默默截图他过往的炫富视频,配文“可惜了这波流量密码”。一个靠制造对立火遍全网的网红,最终以被平台“消失”收场,这本该是一场舆论狂欢,可评论区的撕裂程度,比他走红时还要刺眼——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事:当歧视成为流量密码,当偏见变成社交货币,我们究竟在为什么样的价值观投票?

一、两个“财富传教士”的镜像人生:从“财宝宝”到户晨风的流量进化史

户晨风不是第一个靠财富歧视走红的网红,更不会是最后一个。几年前,微博上有个叫“财宝宝”的大V,靠着“京沪永远涨”“没买房的都是卢瑟”“硬盘就该干瞪眼”等言论收割了200多万粉丝。他把人群粗暴分成“有房的”和“没房的”,用最直白的财富标准践踏普通人的尊严,却不妨碍粉丝像潮水般涌来。直到这几年房价大跌,他的“房价神论”彻底破产,才慢慢淡出大众视野。

乍看之下,户晨风与财宝宝截然不同:财宝宝自诩“上海老克勒”,满身优越感;户晨风则标榜“草根逆袭”,哪怕后期炫富也不忘强调“出身底层”。但剥开人设的外衣,两人的流量逻辑如出一辙——用歧视制造身份对立,用偏见缝合焦虑人群。财宝宝的“房价歧视”太简单粗暴,随着房价下跌自然过气;户晨风则升级了玩法,用“苹果人安卓人”这种更具科技感的标签划分阶层,把财富歧视包装成“生活方式选择”,精准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的身份焦虑,于是迅速登顶顶流。

最讽刺的是,这两个人都精准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人们痛恨被歧视,却渴望成为歧视链的上游。财宝宝的粉丝里,有多少人真的有十几套房?户晨风的“苹果人”信徒中,又有多少人真的能用最新款苹果产品武装全身?可他们宁愿在虚拟的身份认同里当“精神上流”,也不愿承认自己可能就是被歧视的“安卓人”或“没房卢瑟”。这种自欺欺人的集体心理,成了财富歧视网红的温床。

二、为什么我们会为歧视买单?流量时代的“痛苦共鸣”生意

户晨风被封前,我的朋友圈有上百人转发他的视频。这些人里,有互联网大厂的总监,有体制内的公务员,甚至有大学教授。他们当然知道“苹果人安卓人”是荒谬的歧视,却依然忍不住点开、转发、评论——因为这种内容太“爽”了:它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二元对立,把个人的失败归咎于“不够努力”,把他人的成功归功于“选对了阵营”。

在这个焦虑泛滥的时代,人们太需要简单直接的“答案”了。房价高、工作卷、阶层固化,这些问题太复杂,解决起来太困难,可户晨风们告诉你:“别想那么多,用苹果就是比用安卓高级,买了房就是比没买房成功。”这种简单粗暴的归因,像一剂精神鸦片,让人们在歧视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片刻的优越感,在抱团取暖中忘记自己的真实困境。

更可怕的是,平台算法还在不断放大这种“痛苦共鸣”。你越喜欢看对立内容,算法就越给你推同类视频;你越认同财富歧视,首页就越会出现“如何快速成为苹果人”“安卓人的3个失败习惯”之类的内容。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偏见茧房里:用苹果的人觉得用安卓的“不上进”,用安卓的人觉得用苹果的“智商税”;有房的人嘲笑没房的“不努力”,没房的人诅咒有房的“会爆雷”。整个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斗兽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身份标签而战,却忘了我们本可以有更有价值的讨论。

三、当歧视变成“知识”:警惕“伪精英”的价值观渗透

户晨风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普通网红的范畴。有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的00后实习生会用“苹果人思维”写周报,说“要像苹果用户一样追求极致”;还有基金经理在路演时调侃:“我们的产品只卖给‘苹果人’,‘安卓人’看不懂”。这些看似玩笑的话,背后是价值观的悄然扭曲:当歧视性标签渗透到职场、社交、甚至专业领域,我们正在失去对“人”本身的尊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严肃内容正在被边缘化。人们不再耐心读长文、学知识,而是习惯用短视频、段子、金句来构建世界观。户晨风们把歧视包装成“人生经验”,把偏见伪装成“成功学”,用“草根逆袭”的故事吸引普通人,再用“苹果人安卓人”的标签完成价值观输出。他们太懂大众心理了:比起枯燥的道理,人们更爱听“爽话”;比起复杂的真相,人们更喜欢简单的对立。

于是,“苹果人安卓人”不再只是一个网络热词,而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评价体系。有人用手机品牌判断他人的收入,用穿搭风格推测对方的阶层,用消费能力定义一个人的价值。这种以财富为核心的价值观,正在悄悄腐蚀我们的社会:当“成功”只剩下“有钱”,当“尊重”只给“上流”,普通人的努力、善良、理想,又该去哪里寻找认同?

四、封禁之后: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户晨风们”,而是我们自己

户晨风被封后,很多人拍手称快,觉得“大快人心”。可仔细想想:封禁一个户晨风,就能杜绝财富歧视吗?就能阻止下一个“X晨风”出现吗?恐怕很难。只要社会焦虑还在,只要身份认同的需求还在,只要流量算法还在奖励对立内容,就一定会有新的“歧视网红”冒出来——他们可能换个标签,比如“茅台人二锅头人”“学区房人老破小”,但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流量游戏。

真正该反思的,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会对歧视性内容如此着迷?为什么我们宁愿在对立中互相攻击,也不愿坐下来理性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拱手让给了财富?

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当我们转发户晨风的视频时,是在嘲笑他的荒谬,还是在潜意识里渴望成为他口中的“苹果人”?当我们骂财宝宝“三观不正”时,是不是也在偷偷羡慕他“有房有钱”的生活?当我们用手机品牌、居住城市、收入多少来给别人贴标签时,是不是也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五、破局:比起封禁网红,我们更需要重建“人的价值”

户晨风现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病灶:阶层焦虑、价值观扭曲、流量至上。要解决这些问题,靠封禁网红远远不够,更需要我们重新定义“成功”,重建“人的价值”。

成功不该只有“有钱”一种标准。一个外卖小哥凭努力供孩子读书,一个环卫工人把街道打扫干净,一个普通人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这些都值得被尊重。价值不该只用财富衡量。善良、勇敢、诚信、责任感,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品质,才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基石。

平台也该承担起责任。算法不该只追逐流量,更要守护价值观;推荐不该只给“爽文”,更要给“干货”;审核不该只盯着“违规内容”,更要警惕“有毒价值观”。只有当平台愿意为优质内容、理性声音、多元价值观让路,才能避免下一个“户晨风”的出现。

至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或许可以从少刷一条对立视频、少转发一句歧视言论、少用标签定义他人开始。毕竟,我们期待的社会,不该是“苹果人”和“安卓人”互相鄙视的战场,而该是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被看见、被尊重的家园。

户晨风的账号消失了,但“苹果人安卓人”的争论还在继续。这提醒我们:比起封禁一个网红,更重要的是治愈这个渴望歧视的时代。当我们不再需要靠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不再用财富标签来定义人生,或许才能真正摆脱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而这,可能比任何“流量密码”都更值得我们追求。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上一篇:李菲儿生日大片
下一篇:京东方无畏杯落幕,护眼技术亮相,玩家收获奖牌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