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提前掌握了情报?外媒:美核潜艇未到、中国无人艇已抵南海

发布日期:2025-10-09 10:47    点击次数:84

近段时间,中国海军刚公开了福建号航母完成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款舰载机的训练画面,震撼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几乎同一时间,美国“俄亥俄”号核潜艇却高调浮出水面,停靠在菲律宾苏比克湾,摆明了是要亮肌肉、给盟友撑腰。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中国这边早有动作,在南海某海域测试最大常规潜艇的同时,还部署了全球最大的无人潜艇,像是提前洞悉了美军的动向。

这波操作,简直让人拍手称快!

先说说美军这艘“俄亥俄”号核潜艇的亮相。

根据外媒9月26日的报道,这艘大家伙可是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首舰,停靠苏比克湾的时机相当敏感,正赶上福建号航母在南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以及中菲关系紧张的当口。

美方嘴上说是“第七舰队例行访问”,但这高调姿态,分明是冲着我们来的,既有威慑意味,也是给菲律宾打气。

这潜艇可不是摆设,原本它是美国“核三位一体”海基力量的核心,搭载24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筒,后来因冷战结束和装备老化,前4艘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

改装后,22个发射管变成了垂直发射系统,每管能装7枚“战斧”巡航导弹,总共能带154枚“战斧”导弹,火力堪比一个水面战斗群!

这还不算完,舰首还有12个鱼雷发射器,最大下潜深度达400米,噪音控制在100分贝以内,隐蔽性和打击力都让人头皮发麻。

想象一下,在南海上,这潜艇潜伏在200米深的海底,静悄悄地锁定目标,防区外就能发射导弹,射程超2000公里,足以覆盖海南海军基地和南沙群岛的人工岛设施。

这种威胁,相当于在你家门口架了一门随时能开火的大炮,换谁都得绷紧神经。

更别说,它还能在极端环境下作战,比如在零下10度的北冰洋海域测试,推进系统和导弹发射装置照样稳定,这火力投送能力真不是盖的。

美军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外媒分析也直言不讳:这是在“第一岛链”构建威慑架构,把中国南海一线军事设施全纳入打击范围,同时强化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下的军事互操作性,为未来可能的前沿作战枢纽铺路。

说白了,就是想在南海搅局,压着我们不敢轻举妄动。

可这如意算盘,未必打得响!

我得说,这154枚“战斧”的数据确实唬人,但实战中,潜艇暴露位置后,生存率能有多高?

以南海复杂的水文环境为例,浅海区平均深度不到200米,潜艇活动空间受限,噪音再低也容易被反潜声呐捕捉。

更何况,相比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俄亥俄”级改装后隐身涂层和流体设计稍显落后,航速在18节左右,低于“弗吉尼亚”级的25节,机动性差了一截。

如果真在南海狭窄水道遭遇反潜网,怕是没那么容易全身而退。

再说回咱们自己的反制动作,同一时期,中国在南海的部署让我倍感振奋。

9月25日外媒爆料,中国已经悄然将全球最大的无人潜艇“HSU100”部署到南海进行测试,这款潜艇曾在9月3日阅兵仪式上惊艳亮相。

别看它体型不算大,满载排水量估计在30到50吨,长约20米,但正是这“小身板”,让它在水下隐蔽性极强。

如果采用纯电力推进,或配合低噪音柴油机,声呐几乎抓不到它的影子。

想象一下,在南海400米深的海底,这小家伙静默待命,携带侧扫声呐和合成孔径声呐,能连续数周扫描周边水域,甚至能通过AI实时处理数据,完成目标识别、反水雷、指引任务。

未来要是装上轻型鱼雷、反舰导弹或水雷,战斗力还能再翻倍。

更牛的是,它的活动范围可达上千公里,成本低到可以大规模部署,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水下监视网。

相比美军“海狼”级潜艇动辄上亿美元的造价,咱们这无人潜艇造价可能不到其十分之一,性价比高到让人咋舌。

技术潜力上,若后续优化电池续航,比如从现有锂电池升级到高密度燃料电池,航程可能从2000公里提升到3000公里,待机时间再延长20%,那真是如虎添翼!

这无人潜艇的实战场景,脑补一下就让人激动。

在南海某敏感海域,它可以长期潜伏在水下50米,处于低功耗静默状态,一旦美军潜艇或水面舰艇接近,立马激活,结合内置AI系统完成目标查证,必要时直接发起攻击。

南海地形复杂,岛礁密布,水下暗流多变,这种环境对大型核潜艇是限制,但对小型无人潜艇却是天然掩护。

别忘了,南海平均水温在25摄氏度左右,温跃层明显,声呐信号容易被干扰,咱们的无人潜艇却能借助轻量化设计和低噪音优势,轻松规避探测。

相比之下,美军潜艇吨位大、下潜深,遇到温跃层时噪音控制难度增加,反倒可能暴露行踪。

这么一看,谁才是南海的主人,高下立判!

从区域战略看,中国在南海的反潜和监视能力正在飞速提升。

无人潜艇只是冰山一角,配合上福建号航母战斗群、密集的防空网、火箭军精准打击力量,以及空军的远程巡航能力,咱们在南海已经初步构建起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

拿福建号来说,三款舰载机的起降训练成功,意味着航母战斗群的远海作战半径可能从800公里扩展到1200公里,覆盖整个南海核心区域。

相比美军“尼米兹”级航母单次出动舰载机数量(约60架),福建号未来若满编歼35隐身舰载机,可能出动50架以上,搭配空警600预警机,战场感知能力不输对手。

更别提咱们还在不断完善太空侦察预警卫星网,实时监控美军舰艇动向,这种全域覆盖的态势感知能力,足以让美军不敢轻举妄动。

放眼国际博弈,这场南海对峙背后,是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战略较量。

美军核潜艇的亮相,不只是针对中国,还想拉拢菲律宾等盟友,巩固“第一岛链”的遏制网。

但从实际效果看,菲律宾真敢完全倒向美国吗?

2023年美菲联合军演虽有1.7万兵力参与,但菲律宾国内反对声浪不小,民间抗议活动频发,毕竟谁也不想自家变成大国博弈的前线靶子。

而中国这边,通过无人潜艇等技术手段,稳扎稳打地强化南海控制力,既不挑事也不怕事,展现出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国际社会也看得清楚,近期东盟多国在南海问题上态度趋于中立,更多国家倾向于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问题,这对咱们是利好。

再看装备保障和落地行动,中国海军的步伐从未停下。

除了无人潜艇,阅兵中亮相的各类无人潜航器和水面船只,都是未来作战体系的重要拼图。

比如无人水面艇,若集成反舰导弹和电子对抗设备,单艇作战半径可达500公里,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海上火力点,配合潜艇形成水下水上立体打击网,足以让任何对手头疼。

技术细节上,若能优化无人潜艇的通信系统,比如从现有水下声波通信升级到蓝绿激光通信,数据传输速率可能从每秒几KB提升到MB级别,指挥效率翻倍。

这种技术路径的探索,未来5年内若能落地,南海的反潜网将更加无懈可击。

我得说,这场南海博弈看得人热血沸腾!

中国在无人潜艇领域甩开对手一大截,9月3日阅兵“HSU100”一亮相就技惊四座,现在部署南海测试,续航数周、隐蔽性强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

更别提它还能大规模量产,成本低到可以密集布网,相当于在水下安了无数双“眼睛”,美军潜艇想偷偷摸摸进来,门都没有!

深层来看,这背后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配合航母、火箭军和卫星网,咱们在南海的控制力已经不是美军能轻易撼动的。

技术上,若后续解决无人潜艇长距通信的瓶颈,比如通过水下中继站把信号延迟从5秒降到1秒,作战反应速度还能再提30%,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安全感!

这波操作,妥妥地让咱们扬眉吐气,你们是不是也好奇:未来这无人潜艇还能玩出啥新花样?

会不会再加装啥“黑科技”?

来聊聊看!



上一篇:林彪麾下的空军司令吴法宪,为何被称“老妈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