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比古人聪明智慧,只能说你过于幼稚天真,古人比想象的你坏狡猾多了
黄昏时分,秦穆公站在宫殿高台上,俯瞰着已经扩大数倍的秦国领土,眼神却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落寞。侍从官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卷竹简,上面记载着晋国的最新消息。
"把它烧了吧,我不想再看任何关于晋国的消息。"秦穆公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深深的疲惫。
侍从官愣住了:"大王,这可是..."
"我说了,烧掉!"秦穆公突然提高了声音,"三次了,整整三次!我扶持的三个晋国国君,没有一个真心实意对我好。你说,我是不是太过愚蠢?"
这位已经统治秦国数十年的君主,被后世称为秦国崛起的真正奠基人,此刻却像个迷茫的老人,质疑着自己一生的政治选择。
侍从官不敢接话,只能低头退下。秦穆公独自一人站在高台上,回想着那些年的恩怨情仇...
------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刚刚继位不久。
这天,他正在与大臣们商议国事,一名侍卫匆忙进殿报告:"大王,有一位自称百里奚的老者求见,说是从晋国来的。"
百里奚?秦穆公眉头一皱。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据说是晋国的一位贤能之士,怎么会来到秦国?
当百里奚被带入大殿时,秦穆公惊讶地发现,这位传说中的贤人竟是一位衣着破旧、满脸风尘的老者。
"你真的是百里奚?"秦穆公半信半疑地问道。
老者微微一笑:"正是老朽。"
"据我所知,你是晋国的重臣,为何会出现在秦国?"
"大王明鉴,老朽如今不过是晋献公送给女儿的陪嫁奴隶罢了。"百里奚平静地回答,仿佛在谈论别人的事情。
秦穆公大为震惊。百里奚,这位在中原诸国享有盛名的贤能之士,竟沦为陪嫁奴隶!这简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既然你是我夫人的陪嫁,那你就是我的人了。我听说你才华横溢,不知可愿为秦国效力?"
百里奚缓缓抬头,目光如炬:"若大王不嫌弃,老朽愿献策三条,助秦国强大。"
"说来听听。"
"其一,秦国地处西陲,常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若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通过联姻拉近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其二,秦国虽地广人稀,但西戎之地资源丰富,可先向西拓展,积蓄力量;其三,东方诸侯争霸,秦国可以静观其变,择机而动。"
秦穆公听完,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老者,竟有如此深刻的战略眼光。
"好!从今日起,你就是我秦国的左庶长!"
百里奚并未立即接受,而是说道:"大王,老朽有一位老友蹇叔,同样才能卓著。若能请他一同辅政,秦国必将更加强盛。"
就这样,秦穆公得到了两位贤臣。秦穆公娶一个晋国媳妇,竟得了两位宰相,这堪称政治联姻的最大赢家。后来人们都说,晋献公这一步棋走错了,他把最宝贵的人才送给了潜在的对手。
------
有了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秦国的内政迅速理顺,国力逐渐增强。然而,秦穆公并不满足于此,他渴望秦国能够在中原政治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因废长立幼,导致国内大乱,太子申生被逼自杀,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被迫逃亡他国。晋献公死后,晋国陷入了继承危机。
百里奚在朝会上分析道:"大王,晋国目前有两位公子可能继位,一是重耳,二是夷吾。若秦国能扶持其中一人上位,将来必能与晋国结成牢固的联盟。"
"那依你之见,我该支持谁?"秦穆公问道。
"重耳为人仁厚,有贤名;夷吾性急功近利,但更容易受控制。从长远来看,扶持重耳更为明智,但从短期利益看,夷吾可能更愿意做出让步。"
正当秦穆公犹豫不决时,夷吾的使者到了秦国,带来了一个诱人的条件:"我家公子说,只要秦国助他登上晋国国君之位,他愿意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河西之地!这可是秦国觊觎已久的肥沃土地。秦穆公心动了。
蹇叔却提出了警告:"大王,夷吾此人言而无信,恐怕他登基后会反悔。"
"你怎知他会反悔?"秦穆公不以为然。
"因为任何一个刚刚登基的国君,都不会以割地为开端。这会让他在臣民面前失去威信。"蹇叔解释道。
秦穆公思考再三,最终还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我决定支持夷吾。就算他反悔,我们也有理由讨伐他。"
于是,秦国出兵护送夷吾回晋国登基,成为晋惠公。果然,正如蹇叔所预言的,晋惠公登基后立即翻脸,拒绝割让河西之地。
秦穆公大怒:"好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百里奚安慰道:"大王不必动怒。这在意料之中。我们可以等待时机,再讨回这笔债。"
秦穆公第一次政治押注就失败了,这让他开始认识到中原政治的复杂性。但他并不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
不久后,晋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百姓饥荒。晋惠公派使者向秦国求援:"我国遭遇天灾,百姓饥饿,希望贵国能借粮相助。"
秦穆公冷笑:"当初答应割让河西之地,如今又来求助,晋惠公的脸皮真是厚得很。"
百里奚却劝道:"大王,此乃展示秦国仁义的好机会。若我们慷慨相助,不仅可以赢得民心,也能让晋国欠下人情。"
秦穆公觉得有理,便同意借粮给晋国。谁知道,次年秦国也遭遇了旱灾,粮食短缺。秦穆公派使者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借口国库空虚,拒绝相助。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秦穆公怒不可遏,"去年我们不计前嫌相助,今年他却见死不救!"
百里奚叹息道:"大王,这就是政治的残酷之处。情义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秦穆公再也忍无可忍,下令发兵攻打晋国:"我要让晋惠公知道背信弃义的代价!"
秦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入晋国腹地,最终竟然生擒了晋惠公本人。秦穆公下令:"立即处死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就在此时,秦穆公的夫人——晋献公的女儿——抱着三岁的太子冲入军帐,跪地哭求:"大王,他虽有过错,但终究是我的亲弟弟。若大王处死他,我与幼子将何颜面对先祖?"
秦穆公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确实恨晋惠公的背信弃义;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妻子。
最终,秦穆公决定放了晋惠公,但提出了条件:"第一,交出河西五城;第二,派太子圉来秦国做人质。这两点,都是你当初答应过的。"
晋惠公别无选择,只能答应。秦穆公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取得了成功,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场胜利埋下了更多隐患。
------
为了巩固秦晋两国的关系,秦穆公决定将女儿怀赢嫁给晋国太子圉。这样,即使将来太子圉继位,也会因为这层姻亲关系而亲近秦国。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晋惠公病重,太子圉担心自己不在国内,王位可能被他人夺走,竟然不辞而别,连夜逃回晋国。
"这晋国人,真是一个比一个无情无义!"秦穆公得知消息后大为光火,"我把女儿嫁给他,他却弃妻而去,简直是对我的羞辱!"
百里奚分析道:"大王,太子圉此举确实失礼,但从政治角度看,他担心王位被夺也情有可原。不如我们另寻良策。"
"什么良策?"
"我听说晋国公子重耳仍在流亡。他为人仁义,深得民心。若我们扶持他回国继位,或许能改变秦晋关系。"
秦穆公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但我们如何确保他不会像夷吾那样忘恩负义?"
百里奚建议道:"可以先对他进行试探,看他是否真心实意。"
于是,秦穆公决定将被太子圉抛弃的女儿怀赢送给重耳。这既是政治联姻,也是一次考验。毕竟,怀赢是重耳侄媳妇,在伦理上是有顾忌的。
当重耳得知这个提议时,他并没有像秦穆公预期的那样犹豫或拒绝,而是爽快地接受了。
"他连自己侄媳妇都能娶,这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秦穆公私下对百里奚说。
"大王,在权力面前,道德往往是奢侈品。重耳流亡多年,渴望回国复位,自然会不择手段。但正因如此,他对秦国的承诺可能更加可靠。"百里奚解释道。
秦穆公思考再三,最终决定支持重耳。在秦国的强力支持下,重耳顺利回国登基,成为晋文公。
秦穆公第二次政治押注看似成功,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再次判断错误。晋文公登基后,非但没有表现出对秦国的感恩,反而迅速联合其他诸侯国,打败了楚国,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彻底堵死了秦国东进的道路。
"我真是看错人了!"秦穆公懊恼不已,"三次扶持晋国国君,三次都被背叛。这晋国人,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其子晋襄公继位。与此同时,郑国国君郑文公也刚刚去世,国内局势不稳。
秦穆公看到了机会:"郑国是晋国的小弟,若我们能拿下郑国,不仅可以打开东进的通道,还能削弱晋国的影响力。"
于是,秦穆公派遣三位名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攻打郑国。
这三位将军都是秦国的精英,其中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则是蹇叔的儿子。他们勇猛善战,秦穆公对此次行动充满信心。
然而,郑国得知秦军来袭,立即向晋国求救。晋襄公不能坐视自己的盟友被攻击,立即派兵增援。
晋军在崤山谷地设下埋伏,秦军毫无防备地进入了陷阱。一场惨烈的战斗后,秦军全军覆没,三位名将全部被俘。
"这是奇耻大辱!"秦穆公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我一定要救回我的将士,为他们报仇!"
幸运的是,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仍在晋国。她得知消息后,秦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暗中帮助三位将领逃回秦国。
崤之战是秦穆公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败,但也让他认清了一个事实: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下,秦国还不足以与晋国正面抗衡。
------
两年后,秦穆公决定亲自领军,为崤之战复仇。这一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传我军令:过黄河后,所有船只全部焚毁!"秦穆公下令道,"让所有将士知道,这次要么胜,要么死!"
秦军士气高涨,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攻占了郊和王官两地,并进入崤谷,为当年阵亡的将士们掩埋了尸骨。
然而,晋军并未与秦军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防守策略。秦穆公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并未能如愿以偿地给晋国致命一击。
"大王,我们已经达到目的,为死去的将士复了仇,也挽回了秦国的面子。现在是时候班师回朝了。"百里奚建议道。
秦穆公看着远处的山脉,长叹一声:"也许,东方并不是秦国的命运所在。"
从这次战役回来后,秦穆公彻底改变了策略。他放弃了东进计划,转而专注于西进,征服西戎各部落。在他的领导下,秦国并国十二,拓土千里,真正奠定了秦国的基础。
秦穆公的战略转向成为秦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正是这一决定,让秦国避开了与中原诸国的直接冲突,得以积蓄力量,为日后的统一大业打下基础。
------
晚年的秦穆公常常回想起那些年与晋国的恩怨。他对百里奚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不断地试图与晋国结盟。"
百里奚却摇头道:"大王不必自责。政治本就是如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大王通过这些经历,让秦国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说得对,"秦穆公微微一笑,"也许我们秦国的命运,从来就不在东方。西边的土地虽然被人看不起,但那里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战士。总有一天,秦国会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享年82岁。在他39年的统治期间,秦国的国土扩大了数倍,国力大增,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穆公死后,秦国按照他的遗愿,继续西进战略,远离中原纷争。直到几百年后,当秦国再次东进时,晋国已经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而秦国,则成为了一个足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超级强国。
历史证明,秦穆公最终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将秦国引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坎坷,但最终通向了辉煌。
而那些年与晋国的恩怨,也成为了一段被后人反复讲述的传奇故事。
------
回到开头的场景,夕阳西下,秦穆公站在高台上,目光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秦国的未来。
"晋国啊晋国,"他轻声自语,"你以为你赢了,但历史会证明,真正的赢家是秦国。"
侍从官再次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大王,太子求见。"
秦穆公收回思绪,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笑容:"让他进来吧。"
年轻的太子走上高台,恭敬地行礼:"父王,您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们秦国的未来,"秦穆公将手搭在儿子的肩膀上,"记住,我们的道路不在东方,而在西方。当秦国足够强大时,自然会有统一天下的那一天。"
太子郑重地点点头:"儿臣谨记父王教诲。"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两个坚毅的剪影。在这个时刻,或许连秦穆公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预言在几百年后会成为现实——秦国不仅越过了崤谷,更一统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他那个看似失败却至关重要的决定:放弃东进,专注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