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超过5马赫的导弹,如何让价值千亿的航母变成活靶子?美国防长自曝短板背后,是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已突破所有防御系统
美军航母20分钟被全歼? 国防部长爆料背后的惊人真相!
美国国防部长彼得·赫格塞思最近一段旧话被翻出,直接引爆全球军事圈:他声称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能在开战20分钟内全歼美国10艘航母! 这番话出自2024年11月他接受前海豹突击队员播客采访时的内容,但在他2025年1月正式上任防长后,被媒体重新挖出,瞬间成了重磅炸弹。
赫格塞思的原话是:“15枚高超音速导弹就能在头20分钟内干掉我们的10艘航母。 ”他还提到,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中,美国“每次都输给中国”。
虽然美国海军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但实际能投入西太平洋的只有10艘左右,其余处于维修或待命状态。 而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美国真正可部署的航母仅4艘。
中国高超音速导弹为何让美军忌惮? 中国的DF-17、YJ-21等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过5马赫,且能机动变轨,现有防空系统极难拦截。
美国航母战斗群虽配备宙斯盾系统和多层防空网,但面对饱和攻击时,防御缺口明显。 五角大楼2023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也承认,DF-17已改变解放军的导弹格局。
军事专家分析,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在于其速度和突防能力。 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留给航母反应的时间仅几分钟。
而航母的预警范围虽可达700公里,但若导弹从多个平台发射,防御体系容易应接不暇。 俄罗斯的“锆石”“匕首”等同类武器也曾被西方评估为“航母杀手”,印证了此类技术的战略价值。
美军防长为何“自曝短板”? 赫格塞思的言论并非单纯渲染威胁。
2025财年,特朗普政府将国防预算推高至1万亿美元,重点投向海军和导弹防御。 他呼吁盟友增加军费,甚至建议亚洲国家参照北约标准,将GDP的5%用于国防。
这种表态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紧密相关——盟友采购美制武器,能直接带动美国军工业营收。 另一方面,美国正加速在亚太的军事布局。
赫格塞思在202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宣布扩大与澳大利亚的联合演习和基建合作,并强调美国要“通过实力实现和平”。 但批评者指出,这类行动实为巩固对华包围圈。
例如,美军将“驻日美军”转为联合司令部,被指旨在整合盟友资源对抗中国。当前,中美在台海、南海的摩擦持续升温。
中美军事博弈的实况对比
美军频繁派遣舰机靠近中国海域,中国则强化巡航反制。 在近距离对抗中,双方装备优劣各异:美国航母虽强,但高超音速导弹的“矛”已显著穿透其“盾”。
而中国在近海2500公里内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已形成战略威慑。技术层面,中国的歼-20数量优势、歼-16D电子战能力,以及北斗系统支持,使得在区域冲突中美军难以确保制空权。
此外,中国制造业基础为战时补给提供韧性,而美国则面临通胀和债务压力,长期消耗战并非其优选。 国际社会如何看这场“嘴仗”?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在2025年4月的记者会上回应,指责美方炒作“中国威胁论”会破坏两军交流,并强调中国武器发展纯属防御。 亚太国家多数持中立态度,不愿选边站。
但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已开始调整防御策略,例如加速核潜艇计划。 智库分析指出,赫格塞思的“20分钟全灭”说法虽夸张,但反映了美军对现实威胁的焦虑。
CSIS2023年的台海推演显示,美军虽能“惨胜”,但可能损失2艘航母和数百架战机。兰德公司报告也认为,高超音速武器已颠覆传统海战规则。
军工利益链背后的真相
赫格塞思的言论背后,隐藏着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梅指出,美国无力通过经济竞争压制中国,转而依赖军事挑衅转移矛盾。
而军火商需要制造紧张氛围,才能推动盟友采购武器——例如日本增购F-35、澳大利亚推进核潜艇计划,均涉及美国装备出口。 澳大利亚中国商业理事会前理事达里尔·格皮则讽刺道:“美国建国240多年,有225年处于战争状态。 militarism(尚武精神)已是其基因。 ”
这种背景下,赫格塞思的“警告”更像是为军费扩张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