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成避风港?20国领袖挤爆北京!特朗普关税沦为“纸老虎”
2025年夏天,全球外交舞台上演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巴西总统卢拉、越南总书记苏林等20国领导人扎堆访华,抢签百亿订单;另一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因未获邀参与中国主导的多边峰会,悄悄策划东盟之行挽回颜面。
特朗普重启的125%对华关税,让人民币意外成为全球贸易“避风港”,沙特石油巨头用人民币结算、得州农场主自建“人民币联盟”,美国关税大棒反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神助攻!
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专机刚离开北京,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就落地了。 他公开表态要与中国“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紧接着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接力访华,宣布支持中国的“全球安全倡议”。
这场始于2025年7月的外交盛宴,一个月内吸引了20余国领导人,覆盖欧洲、亚太、南美,甚至传统上亲美的澳大利亚也积极加入。 他们的行程表塞满了中欧企业家座谈会、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目标明确:绕开美国,绑定中国合作。
特朗普团队曾放风希望参与中国主办的峰会,最终未被邀请。 美国既非上合组织成员,也非观察员,从机制上缺乏参会依据。
以特朗普的性格,绝不会甘心在中方主导的会议上当“配角”。 他转头宣布10月出席东盟峰会,要知道,他第一个任期内几乎没正眼瞧过东盟。 这次热情,被普遍解读为“曲线访华”的铺垫,试图在吉隆坡与中国高层碰面。
这场外交热潮的导火索直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2025年他重返白宫后,对华关税升至125%,对欧盟、越南等国也挥起41%的“对等关税”大棒。 全球企业叫苦不迭:洛杉矶港集装箱滞港费比2022年暴涨3.5倍,使用美元结算的汇兑成本飙升。
吊诡的是,墨西哥被加征25%关税后,对美出口不降反增。 秘密在于:中国同期对墨西哥的机电设备出口激增50%,中企成了美国市场的“隐形供应商”。 特朗普想用关税逼制造业回流,却低估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当新兴市场货币集体跳水,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对美元贬值超7%,土耳其里拉暴跌20%时,人民币却稳守6.8-7.0区间。 这种“反常稳定”背后是中国贸易生态的硬实力:2024年全球35%的出口中间品来自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球42%。
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40国,2025年交易量增长28%。 企业用脚投票:美国得州农业出口商自发成立“人民币结算联盟”,直连中国买家,绕过银行省下3-4%汇兑成本。 类似操作在欧洲、东南亚快速复制。
法国总统马克龙此行签下200亿欧元大单,合作领域聚焦航空和新能源,并明确要提高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 巴西总统卢拉则加速推进“两洋铁路”,让大豆、铁矿石直达中国港口。
2024年巴西对华出口已占其总量的32%,对美仅11%,差距还在拉大。 沙特:2025年首次用人民币结算10%的石油出口,俄罗斯紧随其后,用人民币向马来西亚买棕榈油、向印度购香料。 美元霸权墙基,正被能源大国亲手撬动。
技术突破才是人民币底气的终极支撑,2025年中国高端机床打翻身仗:五轴机床国产化率从2020年12%飙升至48%,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领域。 越南、印度纷纷下单中国机床。
光伏产业:全球65%的太阳能板、85%的电动车电池供应链依赖中国。 印尼刚签下50亿美元镍矿开发协议,白纸黑字要求人民币结算,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让人民币从“结算选项”升级为“避险刚需”。
特朗普关税本想打击“中国制造”,逼出产业升级的史诗级反杀。 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航空航天器研发投入暴增40%。 上海微电子突破90纳米光刻机技术,中车青岛四方造出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21架。
连德国车企都用脚投票:奥迪在长春建新能源工厂,实现100%焊接自动化。 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从“备胎”变“主胎”。
得州农场主约翰·卡特的故事成了典型案例。 他的大豆曾被特朗普关税卡在港口,每吨多付15%成本。 2025年初,他联合十几个州农户成立“人民币结算联盟”,对接中国粮商。
现在货款三天到账,成本省了4%。 “生意人只认利润,管它美元还是人民币? ”他在联盟论坛留言。 这种草根行动正蔓延全球:东南亚橡胶商、澳洲铁矿主、甚至荷兰花卉商,都在悄悄复制这套玩法。
上合峰会期间,中方作为轮值主席国做足了排场。 老成员国、观察员、新申请国全数出席,甚至安排领导人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把价值观认同融入经贸合作。
特朗普的缺席,反倒凸显美国在多边机制中的边缘化。 当他还在用双边访问拉拢盟友时,中国已通过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平台,重构了一套“去美元化”的贸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