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有限别碰这4类车,高油耗维修贵,养车堪比烧钱!
“穷人”买车先拉黑4种车!开回家后悔都来不及:一月油费三位数
嘿,老铁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在马路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司机”。今天咱们不聊风花雪月,也不吹那些遥不可及的百万豪车,就来聊聊咱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买车。现在这年头,汽车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四个轮子”。但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买了车,生活品质蹭蹭往上涨;可有些人呢,买了车反而愁眉苦脸,天天算着油钱、保养费,恨不得把车卖了换辆自行车?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老王,工薪阶层,省吃俭用买了辆高油耗的SUV,结果一个月光加油就得花一千多,他老婆天天念叨:“这哪是养车啊,这是养了个‘吞金兽’!”你说,这值吗?所以啊,对于预算有限的朋友来说,买车真不能图一时痛快,有些车,买回来就是给自己找罪受。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大家唠唠,有4种车,建议“穷人”直接拉黑,不然开回家,后悔都来不及!
油耗高的汽车:钱包的“吸血鬼”,养不起的“大胃王”
先说说这第一类,也是最要命的一类——高油耗的“油老虎”。油价这几年是什么行情,大家都懂,95号汽油动不动就七八块一升,赶上国际形势紧张,还得往上蹿。你想想,如果你每天上下班通勤五六十公里,再开上一辆百公里油耗轻松突破12升的大排量车,那每月的油费轻轻松松就能破千。文章里说得一点没错,“一月油费三位数”?那还是保守估计,四位数都有可能!有人可能会说:“哎呀,我就喜欢大排量那种推背感,听着发动机声浪多爽!”这话搁十年前我信,但现在?追求驾驶激情的前提,是你得有个能承受得起的“钞能力”钱包。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买车是为了代步,是为了方便生活,而不是为了当“马路赛车手”。一台省油的家用车,一年下来能省下好几千甚至上万的油钱,这笔钱拿来给家人旅游、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它不香吗?何必非得让自己的工资卡月月为加油站做贡献呢?网上有网友调侃:“我的车加满一箱油,感觉像是给银行充了值。”这话听着心酸,但确实是很多车主的真实写照。
库存汽车:看似捡了便宜,实则掉进“时间陷阱”
第二类要拉黑的,就是库存时间过长的“库龄车”。4S店清库存,动不动就打出“直降X万元”的广告,价格确实诱人。但老司机告诉你,天上不会掉馅饼,太便宜的背后往往藏着你看不见的坑。汽车不是衣服,放久了会过时,但机械部件长时间停放,机油会沉淀,电瓶会亏电,橡胶件会老化,各种电子元件也可能因为潮湿而出现问题。你买回去,可能刚开始觉得不错,但开个半年一年,各种小毛病就开始冒头了:电瓶突然没电打不着火、天窗漏水、异响不断……修吧,花钱又费时;不修吧,开着闹心。到时候,真是“打碎牙往肚里咽”,当初贪图那点便宜,结果后续维修成本更高。我认识一个哥们儿,就图便宜买了辆放了一年多的库存车,结果不到两年,光是修电瓶和各种传感器就花了两万多,比当时省下的差价还多。所以说,选车就像找对象,新鲜出炉的总比“剩男剩女”靠谱些,除非你能拿到远低于市场价的“骨折价”,并且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否则还是别碰这些“僵尸车”了。
二手豪车:虚荣心的代价,修车单比工资条还厚
第三类,二手豪车。奔驰、宝马、奥迪,谁不想开?但新车买不起,很多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二手车市场。心想:“花一半的钱,享受百万级的体验,美滋滋!”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二手豪车水深得很,事故车、泡水车、调表车,防不胜防。就算你运气好,买到一辆车况不错的,后续的保养费用也足以让你怀疑人生。普通家用车换个机油几百块搞定,你去4S店给二手BBA换个刹车片,动辄上千;一个大灯坏了,换个新的几万块,只能凑合着用副厂件。保险费更是贵得离谱,每年光保费就抵得上普通车一年的油钱。网上有个段子说得好:“开上二手保时捷,月薪三万不够养。”这不是玩笑,而是无数“二手豪车梦”破碎后的血泪总结。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真的值得吗?与其这样,不如踏踏实实买辆靠谱的普通品牌新车,开起来安心,用起来省心。
小众品牌:配置虽高,但售后是“薛定谔的猫”
最后要说的是小众品牌。现在很多新势力造车,主打性价比,低价高配,看着非常吸引人。但问题是,这些品牌往往成立时间短,技术积累不足,更重要的是,售后服务网络极不完善。你在大城市可能还能找到维修点,一旦去了三四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车子坏了,连个拖车的地方都找不到,更别说维修了。而且,小众品牌的配件供应周期长,价格也高,等个零件可能得等上一两个月。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供的,如果三天两头出问题,或者坏了没人修,那再高的配置也是摆设。我建议,除非你对某个小众品牌有特别的情怀,并且充分了解其潜在风险,否则,对于预算紧张的消费者来说,选择那些经过市场长期检验、口碑良好、服务网点遍布全国的主流品牌,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总的来说,“穷人”买车,核心在于“务实”二字。不要被华丽的外表和虚假的优惠蒙蔽了双眼,要算一笔长远的经济账。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未来生活的保障。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谈论“穷”与“富”时,真正应该考虑的,难道仅仅是手里的存款数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