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短命引热议,技术弯路多令人唏嘘,海军未来值得期待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飞鲨的短命传奇:真是蛮令人唏嘘的事儿啊】 你瞧,说起咱们的歼-15,那玩意儿曾经真是咱们海军的“宝贝”,绰号“飞鲨”
在辽阔的海面上那叫一个威风八面
那会儿,谁都觉得咱们的航母和舰载机要跟美军比一比,差远了不说
可结果一晃眼,这款“明星”战机从2013年正式服役,到这阵子居然差不多全退役了,才十几年光景,就打上了“全球最短命舰载机”的标签,咳
这事儿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你想,美军的F/A-18飞了将近四十年,俄军的苏-33也干了二十年多
我们的歼-15咋就这么“短命”
我跟你讲,这事儿说白了,不光是技术上的麻烦
还夹杂着不少咱们自己走过的弯路
你要知道,咱们从零开始弄舰载机,那时候几乎是一片空白,连个底子都没有,能走到今天
从无到有:咱们的舰载机一开始是怎么摸索出来的
说起这段经历,真是要从2005年说起了
那时候,咱们的辽宁舰还在改装,焊花四溅,机器轰隆隆,整个造船厂热火朝天
仿佛要把这块硬骨头啃得死死的
那时的中国,几乎对舰载机这块“蛋糕”一窍不通,技术就像白纸一张
不过,咱们的科研团队没放弃,反而把目光投向了乌克兰,你也知道,那时候乌克兰的苏-33还算是个“老炮儿”了
工程师们拆了又装,测了又算,硬是把苏-33的技术底子吃得死死的,然后结合咱们歼-11B的经验
终于“捣鼓”出了歼-15
这个过程,说白了就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战斗
到2009年,歼-15终于试飞了
那天,天空中飞过一道银光,科研人员站在地面上,眼睛都不眨一下
紧盯着天上的“钢铁鸟”
2012年,它在辽宁舰上完成了第一次着舰,甲板上的阻拦索狠狠拽住,机轮摩擦甲板冒出火星,场面真是壮观得很
标志着咱们海军航空兵从“无到有”的一大步
但你也知道,这“第一步”走得可不轻松
时间紧,任务重,设计上用了歼-11B的航电和苏-33的气动布局
几乎没有太多空间弄优化升级
基本上,咱们的歼-15是“拱手”拿到的“半成品”
但那也算是咱们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路
【短板暴露:这些年,歼-15遇到的烦心事儿不少】
你说,歼-15服役后,跟着辽宁、山东这两艘大船,跑遍了南海、西太平洋,那苦练高难度动作的场面
真是让人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夜间着舰、伙伴加油、复杂的空中编队,这些动作都练了个遍
2013年,第一批24架歼-15上了舰,飞行员们在颠簸的甲板上摸爬滚打
可麻烦来了,咱们的这款战机,毕竟是“苏联货”改造的“二手货”,机体虽壮实,但面对当今海战的新需求
明显是有点“力不从心”了
讲真,它根基其实是苏-33那个“老家伙”,那会儿苏联为了让飞机能在航母上用,还特意给机体加了三百公斤的强化结构,结果就是—— 一来,整架飞机变得更重,飞得远的“本事”没了
二来,维护起来也麻烦,很是机尾的维护接口高得离谱,地勤人员得爬梯子才能操作,费时费力
再说那机身,长达22.28米,翼展15米,就算折叠了机翼,在辽宁舰的狭小机库里
2017年南海那次,部署在南海的歼-15,甲板上就只能挤下24架,哪像美军航母,能装九十多架战机,咱们这点容量
发动机这块儿更是个“心头病”
早期用的AL-31F,俄制的货,翻修周期只有三百小时
相比美军F/A-18的1500小时差远了
盐雾重的海洋环境,叶片腐蚀得比啥都快
维修成本几乎是“噌噌噌”地往涨
曾经还出过一次大事,2018年一次训练中,一架歼-15的发动机突然“罢工”
飞行员靠经验把飞机拉了回来,后来调查发现,推力不足以支持满载起飞,原本设计的33吨起飞重量,这阵子只剩下28.7吨了
这种样子,真是让人火大
你知道南海的滑跃甲板只有105米,飞机得在14度的坡度上冲出去,可推力不够,燃油和导弹都得减配,作战半径一下子缩到700公里
跟美军那满满的“弹药库”比差远了
【航电和可靠性:硬伤让咱们吃了不少苦头】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咱们的航电系统
早期用的是歼-11BS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只有150公里,抗干扰能力也差得很
遇到多目标时那叫一个“捉襟见肘”
2015年,黄海演习时,歼-15编队在夜间巡航,雷达信号时断时续,跟预警机的数据共享也很不给力
比起美军用的Link-16数据链,咱们的系统完全差远了
美军的F/A-18能实时接收战场信息,咱们的歼-15就像个“老古董”
2016年,飞行员在陆基模拟训练时因为飞控系统出故障,差点“牺牲”了
事故也暴露出咱们的电传系统和软件兼容性差的麻烦
飞控反应慢,高强度着舰时很容易失灵
到2019年,山东舰上的一架歼-15起落架还发现“裂缝”
金属疲劳让维修人员忙得焦头烂
比如2014年的南海演习,歼-15挂载了鹰击-83K反舰导弹,射程200公里,但面对现代防空体系
2020年演习时,模拟对抗F-35C,雷达只能锁定目标40公里
早早对方发射导弹甩在了身后
成了咱们“短板”的根源
设计之初,咱们是为了快速上舰填补空白,但苏联那套技术,加上时间又紧,搞出来的歼-15
难免在高强度对抗中“吃瘪”
【“老”兵退役,新“战士”接棒:未来可期啊】
你说,这么多“硬伤”
其实也显示出咱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挺不容易
2018年那次南海夜间训练,歼-15在颠簸的海面上着舰,灯光昏暗,飞控系统反应慢得让人着急
那场景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但也看出咱们的飞行员和地勤都是真铁杆
不过,事情动不动就有转机的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咱们的科研团队没闲着
歼-15的“升级版”已经出来了——比如歼-15T和歼-35
歼-15T换上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推重比一下子提高到8.2,翻修周期也延长到八百小时,作战半径达到了1500公里
2023年在西太平洋的演习中,这款“新兵”从山东舰弹射起飞,咔哒一声,电磁弹射器把战机弹出去,挂载了霹雳-15导弹,精准命中200公里外的目标
那场景真是“震撼到炸”
航电系统也换了“新面孔”
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跟空警-600预警机的配合也顺畅多了
数据链可以实时共享信息
2024年在菲律宾海的演习里,歼-15T编队在预警机引导下,锁定远方目标,导弹呼啸而过
更牛的是,这款飞机还能在不同的航母上“变身”
辽宁、山东、福建等多艘航母都能用,通用性大大提高
除了歼-15T,歼-35也出来了
在珠海航展上,那款“隐身战机”惊艳相
它用的是涡扇-19发动机,雷达反射面积缩到0.1平方米
面对F-35C也毫不怯场
挂载霹雳-15、霹雳-21导弹,射程和精准度都提升不少
另外,老款歼-15也没闲着,有的改成了电子战型号——歼-15D,装了干扰吊舱
继续在电子对抗这方面发光发热
还有一些“老战士”被转到岸基,用来培养新一代飞行员
2025年南海那次演习,歼-35和歼-15T组成联合战队,在空警-600的指挥下,导弹一飞冲天,目标瞬间被摧毁,海面上浪花翻滚
亮出了咱们中国海军的强大体系
说到底,歼-15这13年的服役,虽说有点“短命”
但更像是一段成长的历程
从一开始啥都不会,到眼下站在新起点上,咱们用“十年三代”的速度
硬是把舰载机技术推到新高度
你想,跟俄军苏-33那点儿停滞不前,跟美军F-35C的研发拖拖拉拉比起来
咱们的步伐真是“快得飞起”
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说,这条路走得虽不完美,但每一步都踏实,前面还会有更多“飞鲨”在海天之间翱翔,咱们的海军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