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时速350公里宁宣高铁遇阻:苏皖段进度不一,禄口机场“立体协调”难

发布日期:2025-10-09 17:28    点击次数:125

南京到宣城的高铁,规划了这么久,现在却有点 “冰火两重天”—— 安徽段都闯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关了,江苏段连可研批复的时间都还没个准信。这条全长 171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的线路,一边是安徽 43 公里段卡在土地审核,一边是江苏 128 公里段困在禄口机场,为啥一条高铁会走得这么 “磕绊”?

先说说这条高铁的底子。宁宣高铁一头连南京,一头接宣城,中间要经过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溧水区、高淳区,最终到宣城站。它不光是填补了区域交通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能把飞机和高铁拧成一股劲,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空铁联运”。原本按正常节奏推进,现在却因为一个关键节点慢了下来 ——2025 年 8 月 18 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发了个公告,拿出 50 万元预算,要做 “正线接入禄口机场方案必要性专项论证”。这一步,其实就是给项目 “把脉”,看禄口机场那段到底该怎么建才合理,也标志着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 “攻坚期”。

为啥禄口机场这段这么难?核心就是要把高铁正线直接接到禄口机场 T3 航站楼规划区,这事看着简单,实则是块 “硬骨头”。先不说技术上的难度,单说这里凑在一起的项目就够让人头大:宁宣高铁、扬镇宁马城际铁路、规划中的地铁 18 号线,还有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里面就包含 T3 航站楼)。这几条线路分属不同的审批部门,遵循的技术规范也不一样,要把它们在有限的地下空间里 “叠” 起来建,就像在狭窄的盒子里拼立体俄罗斯方块,既得拼得稳,还得让每个 “方块” 都能用。也正因为这,江苏段的推进速度才慢了下来,成了整个项目的 “拦路虎”。

再看看苏皖两省的进展差异。安徽段全长 43 公里,2024 年就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算是走在了前面,但没想到卡在了土地使用的前期审核环节 —— 按规范,一个区一般不适合设两个火车站,而宣州区现有的宣城站就面临这个问题,只能调整方案再重新上报。这边安徽段是 “过了一关又遇一关”,那边江苏段则是 “还没摸到第一关的门”:因为禄口机场段的情况太复杂,全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时间至今没确定,设计单位还在反复打磨方案。更关键的是,江苏段的进度还得看禄口机场三期总体规划的报批节奏,可这个节奏现在还是 “未知数”,整个项目也面临延误的风险。

可能有人会问,花 50 万做这个专项论证,值吗?其实这笔钱花得有讲究。直接目标很明确:把禄口机场接入方案的问题捋清楚,优化设计,为全线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扫清障碍,别让项目再拖下去,也给后续的土地审核和施工减少风险。往深了说,这事儿还关系到苏皖两省的进度平衡 —— 如果江苏段一直慢,安徽段也没法单独推进,论证结果能帮两省找到协同推进的节奏。更重要的是,这种多线路、多部门交叉的复杂枢纽建设,在全国都不算多见,宁宣高铁的经验,以后能给其他类似项目当 “参考手册”。

说起来,宁宣高铁的意义远不止 “南京到宣城更快”。它是我国鲁苏皖赣快速铁路新通道的重要一段,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往深了走的关键工程。对高淳区来说,这条高铁能结束当地没有铁路的历史;对经常往返南京和宣城的人来说,现在开车大概要 2 小时,以后坐高铁只要 40 分钟左右;就算是去黄山这样的皖南旅游地,也能省不少时间。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连接人员流动、经济融合的 “纽带”。

但未来的挑战也不少。禄口机场那段 “立体俄罗斯方块” 式的协调和审批难题,还得慢慢啃;项目建成后,会不会出现 “虹吸效应”(比如资源更多流向大城市)、通勤票价是否亲民,这些问题也得提前考虑。其实,宁宣高铁的推进过程,也映照着我国高铁发展的新阶段 —— 从以前的 “拼规模、赶速度”,转向现在的 “重质量、求精细”,每一个复杂节点的攻克,都是在为更高质量的交通网络打基础。

现在,50 万元的专项论证已经启动,后续进展我们还得关注。如果宁宣高铁真的开通了,你最想坐它去皖南哪里玩?或者你觉得这条高铁能给家乡带来什么变化?评论区里不妨聊聊你的想法。



上一篇:五十知天命 五条全占 退休安心
下一篇:白恩培一门四书记与贪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