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回本那天,我盯着账户发了半小时呆:四年熬的,到底是该跑还是接着熬?
基金回本那天,我盯着账户发了半小时呆:四年熬的,到底是该跑还是接着熬?
2025年8月15号晚上,我蹲在厨房剥毛豆,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打开基金APP,跳出来的净值提醒让我手一抖——那只持了四年的混合基金,单位净值终于回到了1.28元。我盯着屏幕上那个小红点,想起2021年12月15号下单时的场景:当时销售经理拍着我肩膀说"闭着眼买都能赚",我咬咬牙把攒了三年的15万全砸了进去。
那四年过得比我老家屋檐下的梅雨季还阴沉。2022年熊市,这只基金最惨的时候跌到0.89元,15万只剩13.35万,我老婆天天念叨"早知道买银行理财了";2023年震荡,净值在0.95到1.05之间晃悠,我跟同事老张互相打气"总会涨回来的",结果老张去年初割肉去买股票,亏得更多;2024年上半年稍微回了点血,刚看到1.15元的影子,年中又跌回去1.08元——那时候我连基金APP都卸载了,怕看了闹心。
真正让我重新打开APP的,是今年7月。小区楼下下棋的王大爷都在聊"这波牛市要来了",我鬼使神差又把软件装了回来。从7月1号到8月15号,这只基金净值从1.12元蹭蹭涨到1.28元,15万本金变成19.2万——算下来,不仅填平了前三年亏的1.65万,还多赚了两万多。
回本那天晚上,我跟老婆在客厅算了笔账:这四年光申购赎回费就交了三千多,要是当初把钱存定期,15万现在能拿1.6万利息。老婆说:"要不把本金撤出来?就留赚的那两万继续玩?"我琢磨着也有道理——去年在菜市场遇到的广场舞领队李阿姨,就是因为没及时止盈,去年熊市又亏回去十万;可转念一想,现在市场行情确实热乎,新闻里说沪深300指数都涨了15%,要是因为怕卖飞错过大行情,那才叫冤。
这两天我把持有的基金挨个翻了遍:那只涨得最猛的新能源主题基金,现在估值已经偏离净值1.2%;医药基金因为政策利好,连续三周飘红;就连当年被我吐槽"涨得比蜗牛还慢"的消费基金,最近也跟着白酒股涨了一波。群里一起买基金的老周说:"我昨天把三分之一的仓位转到了货币基金,先落袋为安。"另一个朋友更绝,直接把盈利部分全买了国债逆回购,"赚点稳当钱,总比满仓等跌强。"
可我心里还是犯嘀咕:要是现在撤了,万一后面又涨呢?2020年那波牛市,我同事老陈就是赚了20%就跑,结果后来基金又翻了一倍,他到现在提起来还拍大腿。但要是接着拿着,万一市场回调呢?上个月就有券商报告说,当前市场估值虽然不高,但部分板块已经出现过热迹象。
昨天下午,我特意跑了趟银行。理财经理小吴看了我的持仓,建议我把高估的行业基金减仓,换成低估的宽基指数。"现在市场像一杯加了糖的水,甜是甜,但再兑水就淡了。"她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2021年底买基金时,销售经理也是这么说的——只不过那时候他说的是"加了蜜的牛奶"。
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手机屏幕一亮一灭。基金APP里的"持有收益"从负数跳到正数那天,我截图发了个朋友圈,底下评论炸了锅:"终于解套了!""快跑!""再拿两年!"有个大学同学留言:"我跟你一样,上周刚把亏了三年的医疗基金卖了,现在天天看别人赚钱心发慌。"
其实我知道,基金回本从来不是终点。就像老家种地的二伯说的:"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哪能因为今年收成好就不种了?"关键是要看清楚,这一茬是靠雨水足长的,还是靠自己下了功夫。这四年买基金,我学会了看财报、读研报,知道了什么是"赛道轮动",明白了"止损止盈"不是口号——这些东西,比账户里的数字更金贵。
现在我打算这么做:先把盈利的30%转成货币基金,剩下的70%分成两部分,一半继续持有原来的基金,另一半换成刚上市的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老婆听了直笑:"你这又想稳健又想赚钱,当是走钢丝呢?"我没接话——反正钱是自己的,亏了赚了都得认。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资料来源:Wind资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历史数据)、天天基金网(2025年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统计)、中国证券业协会《2025年上半年基金市场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