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三年营收狂飙208%,证监会开了扇绿灯,未盈利企业也能上市了?

发布日期:2025-10-08 04:19    点击次数:193

科创板一天“冒出”个百亿巨头,秘密藏在三年208%的增长里,谁能想到,一家成立才五年的公司,竟能在上半年营收狂飙至7.02亿元,直接超过过去三年总和? 更惊人的是,它正以80亿元募资规模,刷新科创板IPO纪录,这家叫“摩尔线程”的GPU企业,从启动上市辅导到冲刺上会,只用了10个月。 背后藏着的,是国产GPU从“0到1”的突围,和一场关于技术、资本与时间的狂赌。

政策开路,“绿灯”为科技企业而开,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简称“科技十六条”),明确要为科技企业建立融资“绿色通道”。 这份文件不简单,它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到私募投资,几乎覆盖了企业成长的全周期。 核心就一句话: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

一年过去,效果逐渐显现。 到2025年4月,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5家,占A股新上市公司的75.76%,募资额占比68.03%。 这意味着,超七成的新上市企业都扎堆在科创板块。

更关键的是,上市条件变得“更宽容”了。 科创板设置了五套上市标准,其中四套都不要求企业盈利。 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表决权企业,统统有了上市路径。 比如,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企业,现在都能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资金正流向“硬科技”,数据不会说谎。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四成。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过90%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并购重组也活跃起来。 “并购六条”发布后,上市公司披露重组方案1400余单,同比增长超40%。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了650单。 钱,正在以更快速度流向技术密集领域。

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也在发力。 注册制改革以来,九成科创板、北交所公司,超半数创业板公司,都拿到过它们的投资。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成了新风向。

未盈利企业,有了新“出口”,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 这一改革,专门服务那些技术有突破、前景广阔但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将被纳入“科创成长层”,股票简称后加“U”标识。 监管层还要求企业定期披露未盈利原因,提示风险,证券公司也需强化风险评估。 这既是为企业开路,也是提醒投资者:机会背后,藏着不确定性。

中长期资金,被请入“场”,“壮大耐心资本”成了2025年资本市场的关键词。 所谓耐心资本,就是能长期投资、不追求短期回报的资金,比如社保基金、保险、年金、理财等。

问题在于,这类资金入市存在“卡点堵点”。 2025年1月,证监会提出要协同构建“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 包括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程序、优化税收,甚至建立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在2024年12月15日推广至全国,有望为权益市场带来更长线的资金。

企业动向:合作、扩张与IPO,科技领域的动态,同样折射出资本与产业的交织。

有消息称,OpenAI和苹果设备组装商立讯精密签署协议,要共同开发一款消费级AI设备。目前设备仍处于原型阶段,但可能深度集成AI模型。

苹果还通知供应链,将iPhone 17标准版的日产量增加至少30%。 科技巨头的供应链变动,常牵动上下游企业的命运。

而摩尔线程的IPO进程,更是市场关注焦点。 其营收从2022年的4600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4.3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08.44%。 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业务收入6.65亿元,同比激增229%。

监管:一边“开门”,一边“紧盯”,证监会强调“开门搞审核”,健全科技型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预沟通”机制。 甚至试点“IPO预先审阅”,允许企业在正式申报前,秘密递交文件供交易所审阅。

但放松准入不代表放松监管。 证监会坚持“申报即担责”,压严压实企业及中介机构责任。 2024年以来,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行政处罚案件数和罚没金额,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空壳僵尸”企业也在被加速出清。 “十四五”期间,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问题公司更要小心,年内已有超60家被立案调查。

你看好现阶段投资未盈利的科技公司吗? 高增长伴随高风险,这道选择题,或许决定了下一波财富流动的方向。



上一篇:北京环球影城为何持续亏损?文旅专家揭秘460亿投资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华中省间电力市场加速,规则征求意见,新能源交易迎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