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省间电力市场加速,规则征求意见,新能源交易迎新机
想问你一句,电怎么互济?光靠政策还是技术?说得简单,其实背后没那么直接、也没那么轻巧。
说是华中区域省间电力市场要加速建设,这事儿消息一出来,能源圈不少人估计又要刷爆群聊。到底“加速”指哪一步,真的能把湖南的电用到湖北河南家里?是资源流动,还是交易游戏?这(2025年09月08日第02版)的新闻稿里讲得很详细——但,我看了半天,总觉得故事还藏着不少玄机。
你看,电力这东西,跟搬快递不一样,也不像银行转账那么简单。它有个物理网格,有实时调度,有些省发得多,有些省用得多——但怎么才能让电从“多的省”流到“缺的省”里,同时价格还让大家都觉得划算?这不就是让无数交易员、工程师永远掉头发的难题。
这次华中能源监管局摆出了《华中区域(东四省)省间电力互济市场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里面条条框框密密麻麻。是推动华中(东四省)电力市场建设,促进余缺互济、资源优化配置,说白了,就是让大家能共享资源,谁家多了给缺的用,谁家少了能买来顶一下。政策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
你要说它是落实政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试验田,这种表述人看着都耳熟。不过具体到怎么打破省间壁垒,让电力不再只是自家自用,这个才是真的“加速”——但你猜,真有那么容易?
往下一看,意见稿特地把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比如风电、太阳能那些带储能的)、用户侧可调节资源,甚至虚拟电厂一股脑都拉进市场。交易机制也特别提到“双边+单边”的出清模式,多元主体同台竞价,说着听着感觉像电力界的“双十一”,各路玩家来砍价抢货,都想把手里的“电”交易得值钱点。
这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了,咱们现在讲究市场化,一切都看供需两边出价咋样,价格发现的能力被寄予厚望——但这回,大伙也能看到新能源企业终于有机会直接参与省间交易,不再只能在自家省里卖电。比方过去发了风电,一旦遇到本地消纳瓶颈——也就是用电量上不去的时候,只能看着电白白弃掉。现在有了跨省交易渠道,说不定可以找外省的“小伙伴”买单。
采访里,彭澎秘书长点了关键。他说这华中省间互济市场,其实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二层基础。目标很明白:未来希望让电力资源高效配置,不再各自为政。这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完美实现。现在主阵地还是省内市场,跨省还只是小打小闹,量未必大。
而厦门大学的孙传旺教授也补了句。对电厂来说,不管你是“老火电”还是“新风光”,都有新机会。一方面,火电能依靠分档报价参与跨省交易,把机组灵活性变成投资回报,不至于在调峰时候亏太惨;另一方面,新能源企业也能靠跨省交易突破地方市场瓶颈,卖得掉、卖得好,对企业来说,少了无谓的弃电损失,多了一条活路。你说这是不是有人会为此多喝一杯?
不过,市场的事千条万缕,最难的还是“规则”。新交易规则放开了,新能源企业既能报量报价,也可以当价格接受者,不必每个人都是“出价高手”或者“挂号粉”。多元经营主体同台竞价,价格发现机制更灵活——这里面听起来很好,能不能真做起来,还是得看实际。顺带一提,全国范围内内蒙古早在北京、天津开展了绿电交易,已经在干了,这种“试点”如果能推开,华中这四省也不是难事。
不过,别高兴太早,绿电交易价值这个事儿,现实没想象那么美好。意见稿里讲到,省间互济能优化可再生能源消纳,通过“电力输出”,让那些发绿电多的地方,不再让资源只是“窝着用不掉”,绿意能往外走,可是细想一层,正如孙教授提醒,其实机制上还卡着不少麻烦。
比如交易机制不完善,价格政策又不统一,各省不一样,调度不一样。这让发电企业收益充满不确定,谁都担心投入了、卖不了电,或者卖电不赚钱,积极性肯定被大打折扣。再加上缺失送受端调峰容量成本分担,光靠新能源发电,遇到波动没地方调节,干着急也得有人负责成本。绿电的环境权益,诸如绿证,又没有成熟的跨省互认机制。你卖的是清洁能源,但价钱未必能体现“清洁”附加值。电力市场的“绿色标签”有点像打折券,有但没人认。
行业里都觉得吧,未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拉起全国级的绿证市场,清楚划定绿色电力的溢价机制,确保发电企业在付出环境成本后,能有合理回报。环保价值不该被埋没在价格泥潭里,这不,市场和政策都得往前一步走才行。
话说回来,电力互济交易和电网承载力能不能真的match,电网企业其实是关键角色之一。他们不光负责电力通道建设,还要保障电网安全,(谁家电多了,直接能送到省外,安全稳不稳,说到底还是电网在兜底)。传统的行政撮合,流程又复杂、又磨叽,信息不透明,光协调都能忙坏一票人。市场化交易规则一上马,就能让发电企业、用电用户直接对接,不用靠中间层层批文。这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让交易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供需关系。
其实技术也是门槛。送端新能源基地的发电曲线像小孩子心情——说变就变,波动大,受端的负荷中心又很稳定。现有机制很难做到两边精确对接,电网调节压力山大。要不是有抽水蓄能、火电灵活性改造这些技术做底仓,一遇到极端天气或需求激增,可就悬了。可惜调峰成本分担没人说清楚,发电企业经常自己扛,久了肯定心累。
新规划怎么做?电网企业还得继续投特高压交直流那些“大基建”,主干网架不断优化,才能提升输电通道利用率。更高效稳定的设备,能保证跨省输电通道的精准适配。电力市场和制造业集群、战略新兴产业,其实是一体的,都要保证足够的跨区域大容量供给。
你以为建设完就没事了?其实数字信息化也很管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边缘计算,统统得拉进来。智能运维、中台系统、实时监控,电力数据24小时跑都不能停。用技术给整个系统加了个保险锁。电网企业要成为技术“中枢”,随时能保障事故状态下的能源调度,实现真正的抗风险能力。这才是现代能源体系深水区里的大招。
说到这儿,你会发现,华中区域省间电力市场这次“加速”听着简单,实际上是那种一边摸着市场、一边摸着线(电线和红线,谁敢不小心),得一层层拆解制度、价格、技术、权益、机制,五指并用,不能有短板。
看上去大家都是受益方:发电企业多条销路,用户能享受更合理价格,新能源消纳率提升,省间壁垒逐步打破。但每一次进展都要破除各自的小算盘和制度障碍,还得兼顾国务院那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蓝图。
也许你觉得,这事离你家开空调有点远。但电力的流向,其实影响着每一度电的价格,后台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能让区域城市群的经济获得坚实能源保障。
政策是把大方向带了出来,具体落地一定还得一笔一笔精算,不能只靠条文撑场面。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技术真能跟上吗,机制真能完善吗,价格到底谁拍板?价格信号的传导机制能不能真灵光?调峰容量到底由谁付钱?好多问题其实都还没标准答案。
归根到底,要让“绿色低碳转型”这个梦想成真,不是一纸意见稿那么简单。
电力是滚烫的现实,是各省市钢筋水泥里的骨血,是每天清晨睁眼就流转在城市里的能量。无论政策怎么推,每一个交叉点上其实都有人在担心自身利益能不能最大化。谁都不想当“接盘侠”,谁都想在市场里坐稳头把交椅。
未来,华中、华东、华南这些区域市场会越来越像大市场的“中级别中枢”。真正做到电力资源共享互济,估计还得下一番狠功夫。你信吗?也许某一天跨省买电和点外卖一样简单,但眼下,还是点到为止。
电力互济市场的加速建设,只是新棋局刚刚落子。
但,能否落子无悔,还得看看决策者、企业、技术、市场每一环的默契。咱们普通人也能边刷新闻边等着,哪天家里电费真便宜点了,可别忘了给这些幕后推动者点个赞。
话里有话,今天就聊到这。
你觉得省间电力互济未来真能让绿色电力变现?哪一步卡你心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聊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