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83张通行证出鞘,巴西彻底倒戈,特朗普终于服软,9月迫不及待要访华?
美国近期对巴西的一项关税举动,本想施压,结果却出乎意料。这不仅没有让巴西屈服,反而促使其深化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进而可能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全球策略。
这起事件,揭示出传统施压手段在当前国际环境中的局限性。它也暗示着全球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层变化,以及美国自身在多边关系中遇到的新挑战。
高压未能奏效
今年七月三十日,华盛顿方面突然对外宣布,将再次对巴西加征关税,并且计划将这一税率提升至百分之五十。外界普遍认为,如果这一政策完全落地,将对巴西的贸易构成难以承受的打击。
到了八月二日,美国针对巴西的关税规模,确实达到了此前宣布的百分之五十。回想今年三月,美国对中国发起关税行动时,最高税率也不过百分之四十五。
贸易理论指出,一旦关税超过百分之七十,双边贸易几乎就失去了所有意义。如此高额的关税,本意是直接关闭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让所有企业因成本巨大而退缩。
但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八月六日,美国对巴西的百分之五十关税政策正式生效,许多人却发现,尽管特朗普政府公开宣称要加征百分之五十,但实际收取的关税,仍然维持在百分之十左右。
这便明显看出,当前的华盛顿更多是在虚张声势。他们将一项计划中的高额关税,转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威胁。这实质上是在暗示:只要巴西稍有异动,美国随时可以根据预先发出的“税函”,立即加征那百分之五十的关税。
然而,无论是在七月初收到华盛顿的“税函”通知,还是七月三十日临时提高关税加征的宣告,又或是政策落地后,美国继续利用“税函”进行威胁,这些举动都未能使巴西屈服。
巴西总统卢拉在八月五日公开表达了强硬立场。他说,巴西将启动应急计划,以减轻美国这种不公正行为带来的危害。卢拉明确指出,巴西未来的方向,必须由巴西人民自己掌握。
他还强调,巴西不会致电特朗普政府“求饶”,并且将就美国胡乱加征关税的行为,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正式诉讼。无论是百分之五十的惊人关税,还是百分之十的实际关税,华盛顿的目标都直指巴西的支柱产业。
例如,咖啡豆、水果、大豆等主要商品。这意味着无论税率多少,都会对巴西的经济产生影响。面对如此危机,巴西仍然选择硬碰硬,这足以显示出他们此番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以及对霸权行为的不满。
东方带来转机
那么,巴西究竟是哪来的底气?他们如何能够保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国家的收入和贸易状况不会因此崩溃呢?这便涉及到了中国近期与巴西的一系列合作。
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就在美国对巴西加征百分之五十关税后不久,中国便迅速行动,向一百八十三家巴西咖啡公司发放了“通行证”,批准他们将咖啡豆正式对华出口。
从巴西的角度来看,只要与中国达成了新的贸易合作,他们的收入便有了保障。这道理很好理解:如果旧的伙伴不再合作,那就可以转向新的伙伴做生意。
更何况,新的合作伙伴往往更公平公正,甚至能让巴西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并非空谈,此前巴西与美国贸易关系正常时,巴西一年的咖啡豆供应量,也仅仅只能满足美国市场三分之一的需求。
这意味着,巴西的咖啡豆产量本来就相对固定。如果这些已经趋于“固定数量”的咖啡豆,能够全部被其他国家购买,那么美国加征关税对巴西的影响,自然就会大大缓解。
此外,巴西将咖啡豆出口到中国,其利润原本就高于出口到美国,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今年大肆加征关税的背景下。过去,巴西或许想将更多咖啡豆出口给中国,但大部分产量已经流向美国市场。
现在局面则完全不同了。美国加征关税在前,巴西选择合法反制在后。借此机会,他们正好可以放弃与美国在咖啡豆上的合作,转而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贸易。
这并不是巴西第一次采取类似措施。今年三月,当特朗普政府发动第一轮关税战时,巴西就主动联系了中国,表达了希望将大豆出口到中国的意愿。
中国欣然同意后,大量巴西大豆涌入中国市场,帮助巴西成功度过了当时的难关。现在第二轮关税战已经开始,巴西和中国在大豆、水果等商品领域上的合作,也必将越来越紧密。
这便是巴西敢于强硬的底气所在,这种底气,正是来自中国的及时“援助”。
白宫或将改弦
作为美国曾视为“后花园”的国家,华盛顿一直渴望将巴西牢牢掌控在手中。但霸权主义的策略,往往并非从一开始就选择坐下来谈判,而是企图通过最沉重的一击来让对方感到恐惧。
然而,令特朗普政府难以接受的是,巴西的贸易出口反而因为美国的关税加征,找到了新的出路,并且这个新的合作伙伴,是更懂得如何做生意的中国。
面对巴西与中国在多个贸易领域的携手,特朗普政府或可能不得不让步。其中最值得讨论的一点是,他有可能在不久之后访问中国,借此机会修复中美关系,同时尝试解决当前中美之间的关税问题。
已经有人听说,特朗普有可能在下月三日访华,并观看中国的阅兵式。但截至目前,中方官方并未对该信息进行说明,也未曾表示已向特朗普发出邀请函。
不过,根据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近日的表述,他确认将出席下月三日的中国阅兵式,并透露届时将会有一位“世界级主要领导人”一同出席。由于武契奇本人已确定参加,他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重点便在于这位所谓的“世界级主要领导人”具体是谁。武契奇对此并未直接给出回应,于是许多人猜测,这个人可能就是特朗普。
放眼全球,能够被用“世界级”形容的在任领导人并不多。考虑到另一位备受关注的领导人已确认参加,因此将目光投向特朗普,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特朗普是否有必要来访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从特朗普的角度看,他在本届任期一开始就曾明确表示希望访问中国,并且最好是在任期开始的一百天之内。这足见他对访华一事的期待。
另一方面,中美当前关系正因为贸易上的问题、谈判以及即将开始的合作而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修复中美关系无疑是重中之重,而且,特朗普政府也一直在期盼着中国的稀土能够输入美国。
我们可以这么说,当前中美之间要讨论、解决的问题,经过最近几年的积压,已经到了不得不细谈的地步,而且讨论的内容可能相当多。
美国商务部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美贸易额依然维持在六千八百亿美元的高位,中国连续十八年稳居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许多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供应链存在“刚性需求”。
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大量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并且中国也是其重要的消费市场,苹果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额的相当比例。从芯片制造设备到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从农产品进口到高端制造合作,中美经济深度绑定。
然而,美国又试图对中国进行贸易限制和科技封锁。这种矛盾做法给双边关系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美国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限制其获取先进技术与设备,使得中美科技交流受阻。
企业间的合作也面临困境。在军事层面,中国对稀土、锗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使得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陷入困境。稀土在现代军事装备中应用广泛,如导弹制导系统、战斗机引擎等。
中国作为稀土的主要生产国,其出口管制让美国相关产业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风险,甚至导致F-35生产线濒临停摆。这一事件暴露了美国产业供应链的脆弱性。
美国副总统万斯曾直言,“中国赶上来,是美国领导人蠢。”这番话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反映出美国内部对低估中国崛起速度的反思。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飞速发展,已今非昔比。
在经济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不断攀升。科技领域更是成果丰硕,5G技术全球领先,5G基站数量占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5G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前沿科技也取得了成就,嫦娥探月、天问一号探火等任务彰显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实力。军事上,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国防实力不断增强。
如果中美关系和贸易能够得到修复,那么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合作,无疑将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思考当前
巴西在与中国的合作下,成功抵御了美国的经济施压。这深刻表明,单边主义和霸权策略在当前全球多极化格局中,其效力正日益受限。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迁和各国间难以回避的相互依存,未来的路,或许更需要彼此的理解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