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6酷似美国潘兴II?外观相仿,核心实力已是天壤之别!
东风-26酷似美国潘兴II?外观相仿,核心实力已是天壤之别!
双锥体弹头、四片空气舵,这种组合一看就让人想到冷战时期的那些“狠角色”。但要说现在的东风-26和当年的潘兴II导弹有多像,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表面兄弟,内里各走极端。
外行人看到两款导弹放在一起,十有八九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气动布局全都一样——双锥体配上尾部四片大翅膀。但这种视觉上的撞脸,其实背后是一场跨越了整整40年技术差距的大比拼。中国这回不仅仅做到了追平,而是真的把自己的招牌打出去了。
潘兴II那时候可是妥妥的技术标杆,在上世纪80年代谁见到不竖个大拇指。当时它搞出了雷达地形匹配末制导,说白了,就是飞到最后还能靠着雷达识别地貌修正路线,把精度做到30米以内,还能装钻地核弹专门找地下目标麻烦。光听这些参数,不懂的人也得喊句牛。不过神再大的武器,也怕被抓住短板。这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为了实现精准末制导,它必须在最后阶段把速度从8-10马赫一下减慢到2-3马赫,有时候甚至直接掉进亚音速区间。这降速幅度太离谱了,就等于是给对手反导系统递了一杯热茶,请你慢慢拦截,我已经停下来了。
现实就是这么无情,一旦速度下来,对方防空反应时间直接拉长不少,本来高空高速还挺难搞,现在却变成活靶子。所以虽然看起来很先进,但真遇到强悍点儿的反制体系,就容易吃亏。
切换视角来到今天,中国新一代中远程压轴选手——东风-26,完全绕开了老路子的死胡同。不管是发射频率还是命中率,都玩出了新的花样。一秒钟可以来上一发,这节奏跟机关枪似的;而且每发都能直奔靶心,“一发一准”不是嘴皮子功夫,是硬生生数据砸出来的底气。这里最关键的一步棋叫复合制导模式——惯性+卫星+末段主动寻迹,全流程协同作业,让整个打击过程几乎没有喘息机会留给敌方。从始至终保持10马赫以上高速冲刺,到最后一步才略微收口,但窗口期缩小到了不到30秒,对面的防御想伸腿拦一下,都嫌自己动作太慢。
很多军迷喜欢拿射程说事,那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个数字:1800公里起跳,5000公里封顶,这跨度摆在那里,比起当年只能照顾自家门前的小院子,现在连关岛以西大片海域都罩得严严实实。“关岛快递”这名号可不是随便吹牛来的,人家是真跑得到那个地方去。而且啊,不只是单纯射得远、打得准,更厉害的是核常兼备,无依托机动发射,还有能力盯上海上移动目标。这几个关键词凑在一起,就是潘兴II时代哪敢想象的新高度,当年只存在科幻杂志里的东西,如今成了现实版操作指南。
细数下来,从复制借鉴,到自主创新,再到全面超越,中国在中远程弹道领域算是彻底甩开包袱往前冲了一大截。同样都是四片翼,同样都是尖头圆身,可里面那点“灵魂”,早已经不是一个层次。在某些圈内人看来,与其纠结于表面造型到底像不像,不如承认真正拉开的距离其实藏在那些肉眼看不到的数据和设计思路里。有的人喜欢怀旧,总爱念叨昔日经典怎么好,可没人会否认,新瓶装新酒的时候,总有人抢先喝到了第一口香味儿浓郁又劲道的新鲜感。
当然,每次谈论这些装备升级,总免不了有人问一句:“你们这是炫技还是真本事?”看看实际表现吧,该快的时候够快,该准的时候一点不含糊,高低立判。从这一轮更新开始,中国产品终于站稳脚跟,把曾经遥不可及的东西变成桌上的主菜。再往下翻台账,那些曾经需要抬头仰望学习对象,如今倒过来瞧着也是另一番滋味儿。不服?可以比划比划,看谁能笑到最后!

